至於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有烤,有燉,有蒸,有鹵,有炸,有燴,有熏,有醉,有炙,有溜,有炒,有拌,真是一言難盡。古來盡有許多做菜的名廚師,其名字都和名卿相一樣赫赫地留在青史上。不,他們之中有的並升到高位,老老實實就是名卿相。如果中國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麼這並不是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眾,軍隊之多,戰爭之頻繁,乃是善吃的一事。中國的肴菜,已征服了全世界了。有人說中國人有三把刀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廚刀。
不見到喜慶人家持著的福祿壽三星圖嗎?福祿壽是中國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畫上的排列是祿居中央,右是福,壽居左。祿也者,拆穿了說,就是吃的東西。老子也曾說過:“虛其心實其腹”,“聖人為腹不為目。”吃最要緊,其他可以不問。“嫖賭吃著”之中,普通人皆認吃最實惠。所謂“著威風,吃受用,賭對衝,嫖全空,”什麼都假,隻有吃在肚裏是真的。
吃的重要,更可於國人所用的言語上證之。在中國,吃字的意義特別複雜,什麼都會帶了“吃”字來說。被人欺負曰“吃虧”,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鵝肉”,訴訟曰“吃官司”,中槍彈曰“吃衛生丸”,此外還有什麼“吃生活”,“吃排頭”等等。相見的寒暄,他民族說:“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國人則說:“吃了早飯沒有?”“吃了中飯沒有?”“吃了夜飯沒有?”對於職業普通也用吃字來表示,營什麼職業就叫做吃什麼飯。“吃賭飯”,“吃堂子飯”,“吃洋行飯”,“吃教書飯”,諸如此類,不必說了。甚至對於應以信仰為本的宗教者,應以保衛國家為職誌的軍士,也都加吃字於上。在中國,教徒不稱信者,叫做“吃天主教的”,“吃耶穌教的”,從軍的不稱軍人,叫做“吃糧的”,最近還增加了什麼“吃黨飯”、“吃三民主義”的許多新名詞。
衣、食、住、行為生活四要素,人類原不能不吃。但吃字的意義如此複雜,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煩,吃的範圍如此廣泛,好像除了吃以外就無別事也者,求之於全世界,這怕隻有中國民族如此的了。
在中國,衣不妨汙濁,居室不妨簡陋,道路不妨泥濘,而獨在吃上,卻分毫不能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遠高於其餘一切,很不調和。中國民族的文化,可以說是口的文化。
佛家說六道輪回,把眾生分為天、人、修羅、畜生、地獄、餓鬼六道。如果我們相信這話,那麼中國民族是否都從餓鬼道投胎而來,真是一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