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眼科護理 第一章眼的應用解剖生理
學習目標:
掌握:眼球的應用解剖和生理。
熟悉:眼附屬器的應用解剖與生理。了解視路解剖生理。
眼為視覺器官,由眼球、視路和眼的附屬器組成。眼球的作用是感受外界光線刺激並在視網膜上成像;視路的作用是將眼球所接受的信息傳向大腦枕葉視中樞而形成視覺;眼附屬器的作用是保護和運動眼球。
眼球的應用解剖生理
眼球(eye ball)位於眼眶前部,近似球形,正常成人眼球前後徑平均為24mm,由眼球壁和眼內容物兩部分組成。
一、眼球壁
由外層纖維膜、中層葡萄膜、內層視網膜三層膜構成。
1.外層
由堅韌致密的纖維組織構成,又稱纖維膜。包括角膜和鞏膜兩部分。
(1)角膜(cornea):占外層前1/6的透明部分,位於眼球前中央。角膜相當於43~48D左右的凸透鏡,是眼球最主要的屈光介質。其組織結構由外至內分為五層:上皮細胞層、前彈力層、基質層、後彈力層、內皮細胞層。
上皮細胞層為複層扁平上皮細胞,不角化,再生能力強,受損傷後容易修複,且不留瘢痕。基質層占角膜厚度的90%,受損後不能再生,被疤痕組織代替,從而導致視力下降。
角膜本身無血管,其營養物質主要來自房水及角膜緣血管網供給,代謝緩慢,故損傷時修複較慢。角膜含有豐富的三叉神經末梢,對外界刺激反應敏感,故發生炎症等病變時疼痛明顯。
(2)鞏膜(sclera):占外層中後部麵積的5/6,結構堅韌,呈乳白色。其外麵為眼球筋膜包繞,裏麵緊貼睫狀體和脈絡膜。鞏膜厚度各處不同,眼外肌附著處最薄,後極部(視神經周圍)最厚。後極部內側約2.5mm處是篩狀孔的篩板,是視神經和視網膜中央動、靜脈通過的部位。該處是鞏膜的薄弱處,當長期眼壓升高時篩板處可形成特殊凹陷,稱“青光眼杯”。
(3)角膜緣(limbus):是角膜與鞏膜的移行區,稱角膜緣,該處為重要的解剖部位。其深部是環形的Schlemm管所在,向內經小梁網與前房角相通,為房水排出的通路。此處組織結構薄弱,眼球鈍挫傷時,常在此處發生破裂。是許多內眼手術切口的標誌部位。
2.中層
即葡萄膜,因其富含血管和色素,故又稱血管膜或色素膜。主要起營養及遮光作用。由前向後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
(1)虹膜(iris):即葡萄膜的前部。位於晶狀體前麵。虹膜中央有一約2.5~4mm直徑的圓孔稱瞳孔。虹膜近瞳孔緣處有環狀的括約肌,受動眼神經副交感纖維支配,具有縮瞳作用;虹膜周邊部有呈放射狀的開大肌,受交感神經支配,具有散瞳作用。瞳孔可隨外界光線的強弱而縮小或擴大,以調節進入眼內光線量,保證視網膜成像清晰。光照下瞳孔縮小,稱為瞳孔對光反射。
(2)睫狀體(ciliary
body):即葡萄膜的中部,前接虹膜,後連脈絡膜。前部較厚稱睫狀冠,後部平坦稱睫狀體平坦部。睫狀冠內表麵成放射狀的突起稱睫狀突,具有分泌房水的作用。睫狀突與晶狀體赤道部之間的透明小帶稱懸韌帶;睫狀體內有睫狀肌,受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神經支配。睫狀肌收縮或舒張,可使懸韌帶鬆弛或拉緊,從而調節晶狀體的厚度,使得屈光力增強或減弱,使眼睛既可看近又可看遠。
(3)脈絡膜(choroid):即葡萄膜的後部,前起鋸齒緣後止於視盤周圍,介於鞏膜與視網膜之間。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細胞,具有充分的遮光作用,使視網膜成像更加清晰。此外,脈絡膜血管多,血容量大,可為視網膜外層及玻璃體提供營養。脈絡膜與鞏膜之間有一潛在的間隙稱之為脈絡膜上腔,低眼壓和炎症時,可有滲出物和血液存在。
3.內層
即視網膜(retina),為一薄而透明的神經組織。可分兩層,臨床上視網膜脫離即由外層色素上皮層和內層視網膜神經感覺層之間分離。視網膜的營養主要來源於視網膜中央動脈和脈絡膜血管的供應。視網膜血管為終末型血管,是人體唯一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血管,其結構與心腦血管相似,故可以通過觀察眼底血管狀態來估計心腦血管的功能,在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的診治中重要價值。
視網膜後極部正中央有一直徑約2mm的無血管小凹陷區稱黃斑部,該處密集了視椎細胞,感受明亮光線及色覺,其中央有一小凹,臨床上稱黃斑中心凹,是視覺最敏銳的部位。視杆細胞分布於視網膜周邊部,感受微弱光線。在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約1.5mm、境界清楚的淡紅色略呈豎橢圓形結構稱視盤(或視乳頭),是視神經纖維彙集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稍凹陷,稱為生理凹陷。視乳頭無視細胞,故無視覺,視野檢查中形成生理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