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生感悟 16.死生有命,富貴在天(1 / 1)

第七章人生感悟 16.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俗語解讀】

“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小弟視死如歸,憑天發付,決不抱怨長兄也。”——《飛龍全傳》四十三回。

這句俗語是說一個人的生死有其命數,一個人的富貴,在於上天的安排。意思是說萬事皆由天命注定。其實是在告訴人們要順應自然,不論榮華富貴,或者生老病死,都坦然處之。生命因其短暫而寶貴,在有限的生命歲月裏,看得透,想得開,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人生智慧】

《莊子·至樂》中這樣記載: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來到家中,不見莊子哭泣,反見莊子兩腿平伸岔開地坐在那裏,邊敲著兩腿中間的瓦盆,邊大聲唱歌。

惠子十分不解,對莊子的表現亦不太滿意,就質問道:“你妻子和你生活在一起那麼久,為你生兒育女,現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又敲盆唱歌,是不是太過分了?”

莊子卻回答說:“其實,不像你說的那樣。她剛死時,我心裏也難過。可是後來仔細一想,從根本上說,她最初本來沒有生命,也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連生命的氣息也沒有。最初她僅僅是處在若有若無的狀態中,而後有了生命的氣息。這種氣息變成形體,形體有了生命,現在變成了死,回來了最初的那種狀態。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一樣。她現在平靜地躺在宇宙這間巨大的房子裏,而我在她身邊大哭的話,那就是沒有徹悟生命的本質,所以我就不再哭了。”莊子對生命的超然領悟,由此表現地淋漓盡致,承認生命的自然屬性,活就好好地活著,死則坦然以對。生死,乃人類的新陳代謝。有新陳代謝,曆史長河才能夠源遠流長。

可是,人類最恐懼的就是死亡,其實,死與生息息相關。現實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有人誕生,也有人死亡,“死’’是人類生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構成人生本質的重要因素。人出生後,每過一秒鍾,表麵看是“生”,實質上都是邁向死亡的過程。生命一分一秒地流逝,意味著人離死亡更近了。因此,生包含著死,死又蘊藏著生。生與死是一個銅板的兩麵,對死的認識影響著人們對生的態度。我們對死亡的思考與探索很多時候隻有在我們的人生之中進行。

《伊索寓言》中說:有一個老人上山砍柴,把柴扛在肩上走了很遠的路,又渴又累,把柴撂在路邊歇腳時說:“還不如死了的好。”死神一聽連忙跑來問他需不需要自己的幫助,老人並沒有要求死神把他帶走,反而說:“請你把那捆柴放到我肩上。”這位老人這時的變化,很有人生道理。珍惜自己的生命並不是過錯,除了極度的厭世者以外,人人都熱愛生命。但是我們應該有一種自然的人生態度,以一種平常心來對待生死,一個人應該不貪生不惡死。事情來了就欣然接受,把生與死扔在腦後,不想方設法求生,也不想方設法避死,一切都聽任自然的安排,不用人為的想法設法地去破壞自然規律。人有出生的一天就有死去的一天,就像晝夜更替、四季交替一樣自然、正常。做人應該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壞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災難。對於生命,平靜地享受它的時間,豐富它的內在,尋找內心真實的快樂。

生命是短暫的,是寶貴的,因此在有限的生命歲月裏,創造更多更高的人生價值,使生命更有意義,才不枉來世上走一趟。然而,世間的事情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正因為這樣,才會有人去追求完美。歌德有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是要把不能的東西當作仿佛是可能的東西來處理。是的,既然活著,就該樂生,開心歌唱,笑對人生,順其自然,看透、想開,活得既有意思、有價值,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