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娩。
李秀芬懷上鐵蛋不足月,就早產了。因為大人長期營養不良,鐵蛋出生時身體就較瘦弱,奶奶就給他取小名鐵蛋,希望他將來像家裏那把鐵疙瘩一樣結實。
鐵蛋自出生以來,孤獨基本上就陪伴他的兒童時代,因為他是遺腹子,大人們說他命太硬,他爹就是被他給克死的;小夥伴們都不願意同他玩,怕給自己帶來災禍。哥哥姐姐們都去上學了,鐵蛋就隻能天天跟在媽媽身後轉悠,久而久之更多地學會了大人們的行為語言,比起同齡孩子顯得老成早熟點。
但鐵蛋也不是沒有一個小朋友,村西頭的小柱子就願意找他玩。小柱子家他爺爺那一代是解放前從山東逃荒過來的,因為是外來戶,所以在村裏是比較受排斥,小柱子也感覺到小夥伴們玩遊戲都不太願意帶著他,有時候他想死皮賴臉跟在大壯他們後麵玩,村長李栓柱的兒子大壯就會喝斥到:“小柱子,滾一邊去,沒你的什麼事。”大壯說話的語氣像他爹一樣很似威嚴,小柱子嚇得趕緊站一邊去,眼巴巴瞧著其他小夥伴玩迷藏,小柱子看了看,感覺沒意思,就跑過去找鐵蛋一起堆小泥人玩。
時間長了,兩人成了好朋友,小柱子雖然比鐵蛋大一歲,但他在鐵蛋麵前反倒像一個小弟,一切聽鐵蛋的。有一天鐵蛋說:“咱倆結拜兄弟吧。”小柱子一聽,滿口應承,於是二個小夥伴摸仿著古代江湖俠客的樣式,用土石堆成一個方台,插上二根木棍,代表二柱香,跪拜成兄弟。
從此,鐵蛋和小柱子經常結伴出去拾肥,打牛草,上山掏鳥窩,下河摸蝦,基本上是成天隨影相行,鐵蛋的童年也算過得有點歡樂。雖然有了小柱子的陪伴,鐵蛋的童年時光少了許寂寞,但兒時的艱辛和生活的捉襟見肘還是經常發生的。
自從陳富貴去世後,李秀芬就斷了再找老伴的念頭,她不是不想找,而是擔心找了老伴後對自己孩子不好,反而成了累贅。家裏缺了主勞力,生活就更顯得艱難,雖然生活艱苦點,好在她手巧和有韌勁。大孩子的衣服破了,穿不下去了,她就縫縫補補後讓小的孩子接著穿,鐵蛋工作多年後,還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陪老婆逛商場時,最不願意去的地方就是百貨商場的衣服專櫃,因為他到上中學之前基本上是靠揀哥哥姐姐們舊衣服穿的,已經從心裏對新衣服有了一種節儉而抗拒的條件反射。
在鐵蛋的記憶中,他感覺小時候除了過大年前後那幾天,大白饅頭、大米飯和肉菜能管夠外,基本上其他時候從沒吃飽過。他很清楚地記得,媽媽為了在秋收前不斷糧,能維持全家人基本的生存,她就將從地窯中的紅薯切成片,爛掉的部分也不舍得丟掉,與好的部分混合在一起,曬幹後磨成粉末狀,然後用麻袋裝起來,作為冬季全家人的口糧;每次鐵蛋看見媽媽用這好的和爛的紅薯粉做成的糊糊,又苦又酸就想吐,但肚子空的發慌,隻能強忍咽下。
李秀芬就像一個螺旋一樣,成天不是在地裏忙碌,就是在家操持各種沒完沒了的家務活;她每天都要煮兩大鍋糧食,一鍋是全家人的夥食,一鍋是豬吃的夥食,等大人小孩吃了飯,送完豬食,她自己匆匆忙忙往嘴裏扒拉二口殘湯剩飯後,背上籮筐上工地幹活,集體收工後順路再打些豬食料回家。李秀芬心裏明白,即使再苦再累,也得咬牙堅持,有時候看見自己孩子跟著受苦受累,自己也會悄悄掉淚,但無論如何也要將孩子撫養成人,讓他們總有一天能比自己有出息,到那時自己也會感覺所有的艱辛都沒有白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