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生苦短,生死難料(1 / 2)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有江湖的角落就會有人事紛爭。鐵蛋尚未出生時,父親陳富貴的突然離去,在村裏引發了一次不小的振動。

鐵蛋是陳林的乳名,他是一個遺腹子,在他母親懷裏剛5個月時,父親因村裏修路,不小心被爆破後的一塊飛石砸中頭部死了。

記得那是1962年剛入冬,雪花還堆著田壟裏,山野路上。北方農村正是農閑貓冬的季節,土地封凍了,大人們縮著脖子,包裹在厚厚的補丁棉襖裏麵,三五結群蹲在村東老韓頭家坑沿邊,嘻嘻哈哈看著以老韓頭為主的幾個老少爺們和中年女人打情罵悄地唱著二人傳。

二人轉起源並流行於東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但由於清末的社會動蕩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有記載,清道光年,吉林省懷德縣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隨著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轉在發展中曾經形成幾大流派。其中一派以吉林市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一派以遼寧的黑山縣為中心,講究板頭和演唱;還有一派以黑龍江的北大荒為中心,追求唱腔的優美動人,故此曆史上曾有二人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的民諺。後來各路表演取長補短,互相融合,表演的側重不再像以前那樣明確。二人轉是紮根在東北人民心裏的藝術形式,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 一說。二人傳沿襲民間鄉土氣息,老腔老調,韻味十足。以梁子戲為主,曲牌運用較多,規整,轉接富於變化。最有代表的是以“雲遮月”嗓音為主,發聲位置似乎靠後,高亢略帶滄桑,苦情戲感染力強。

老韓頭他們唱的二人傳以摸仿北大荒流派為主,演唱者都是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農民,他們的唱腔、手勢、眼神都沒法與專業演員相提並論,有時候台詞唱了上句忘了下句,於是停下來想一會再唱,逗得坑下其他村民轟然大笑。

倚在牆角邊的鐵蛋他爹陳富貴嘴裏叨根旱煙袋,目不轉睛地盯著坑上扮演《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劉寡婦,嘴裏的唾液混著煙絲燒焦後苦澀的味道不知不覺地淌了下來,旁邊鐵蛋媽狠狠瞪了他一眼,悄悄用腳揣了他一下,拉著小女兒瑩瑩,挺著大肚子不悅地轉身離開了。

其實陳富貴與老婆感情還是很穩定的,老婆一口氣給他生下了4個孩子,2男2女,現在老婆又懷上了,富貴心裏別提有多高興。農村人有一個習俗,信奉多子多福,陳富貴也朌望著老婆再給他生一個兒子,將來老陳家也人丁興旺,男孩長大了能給自己多掙工分,多分點口糧補貼生計。

農村實行分戶田地承包責任製之前,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大夥集體出工,實行記分製,年終歲末糧食收割後,集體上繳完國家規定的統購統銷糧任務後,餘下的糧食按當年每家每戶出工的總分數分配口糧。男人們出一天工是10個工分,女人們出一天工是8個工分,那時候10個工分折算成人民幣可能也就不值1毛錢,如果你家全是勞動力,能保證全年出工,年終除能分到口糧外,一家人能分到一百多元人民幣;如果一家大人少,小孩子多,就麻煩了。富貴一家現在吃飯的是6人,2個大人能出工,4個孩子出不了工,分了人均口糧後,還倒欠生產隊集體口糧錢,得留到下一年多掙工分來彌補,按農村的說法這叫欠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