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能怪別人嗎?譚綸說,你戚繼光自己的詩裏不是寫得明白嗎: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很有沾沾自喜味道,還發什麼牢騷?
幾個人又大笑。
俞大猷似乎很隨便地問了一句,你看先打上岸倭寇,還是攻其海上巢穴?
兵法講“先聲後實”,可散出風去,在陸上展開攻勢,實則去端他老巢!戚繼光認為這是治本。
俞大猷叫好,好一個“先聲後實”,他讚成!
戚繼光又說,兵者,詭道也。倭寇一定以為我們又是在大陸上圍堵,想不到我們舍易就難,蹈海攻其老巢。
俞大猷不得不佩服戚繼光,打仗,充滿變數,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這便是虛虛實實之術,他認為戚繼光掌握得純熟自然。
戚繼光說,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都是用兵奇詭之策。
譚綸問他,此次福建之戰,預測勝敗如何?
戚繼光脫口而出,上下同欲者勝。知可戰與不可戰者勝,這兩點,我們都占全了,豈有不勝之理?
俞大猷可是很仔細地拜讀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能征慣戰,百戰不殆,可稱上將軍耳;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以兵法勝者才是帥才也。
戚繼光很奇怪,他還沒來得及把《紀效新書》送給俞大猷呀!
俞大猷目視譚綸說,是譚公抄了一份給我,先睹為快呀!
船隊靠岸後,戚繼光叫人到處貼告示、征糧草,做出在陸上圍剿上岸倭寇的架勢。
戚家軍船隊泊岸後,轟動了寧德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戚繼光帶胡守仁等將領走著,路遇一些被搶難民,爭相向戚繼光訴說苦難,“快點打下倭寇老巢吧”“得給我們報仇啊”“快打下橫嶼牛田吧,不掘他老巢,總是為害”……
戚繼光讓鄉親們放心。我們來福建,就是來剿滅倭寇的。不過,我軍新來乍到,糧草不足,又要等俞大猷、戴衝霄將軍兵到,才能合力進剿,大家別急。
一個獐頭鼠目的人顯得很失望,湊上前來,很焦急地說那得什麼時候打橫嶼呀?
戚繼光說,遲早要打。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先易後難,至少用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得先把上陸的倭寇掃清了,才能攻打橫嶼!他這一說,有些百姓嫌太慢了,有些失望,戚繼光敏銳地發現,那個獐頭鼠目的人露出一臉得意神色,隱沒在人堆裏不見了。戚繼光斷定百姓中必混有倭寇奸細,他才故意放出聲東擊西的風來。
離開人群,戚芳菲道,不是幾天內就動手嗎?怎麼又變卦了?一推推到三個月後?
戚繼光四下看看,小聲地說,這也叫兵不厭詐呀!那群難民中不可能不混進倭寇探子,麻痹他們才好啊!
戚繼光猜得不錯,那個獐頭鼠目的人果然是探子,這時跑來向橫嶼大本營的倭寇頭目報告,戚繼光糧草不足,幾天之內不能動手,要用三個月到半年時間清剿上陸的兵,然後才能攻打橫嶼,還說這叫先易後難。
倭酋問他,準確嗎?
探子說,戚繼光親口向難民說的,要打,也先打上陸的,說是橫嶼不好打。
倭酋很高興,就說,好,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