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二
趙文華提心吊膽的欽差生涯總算結束了。烏紗未丟,宦囊已滿,他自稱“福將”。為平倭事,先後三四任浙江督、撫大員落馬,輕則罷官,重則殺頭。除了朱紈算僥幸自裁外,其他幾位全是身首異處,鬧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唯有他趙文華,不但無過,反倒有功,除了趙文華自己天生具備善於在夾縫中覓生存的本事而外,他知道,他頭上罩著的一把大傘庇護著他,那就是幹老子嚴嵩,這不,見好就收,召他回京了。
他在浙江任上沒交下過誰,唯獨胡宗憲還算能說上點知心話,所以一得到離浙消息,就借機請胡宗憲吃飯,趙文華請下屬,這是絕無僅有的。
密室裏,隻有趙文華與胡宗憲兩人在飲酒,大白天門窗緊閉。
胡宗憲舉起杯來,祝賀趙大人凱旋回京,他恭維這兩年有大人總督江南,大有起色,自己也受蔭庇,沾了不少光啊。
趙文華也明白,胡宗憲的話有一半是揀好聽的說,都到這時候了,他不能再裝,就說,虛名我占了,其實實惠還是你得嘛。
他所指的“實惠”,當然是胡宗憲升任巡撫和王江涇大捷受益的事。
胡宗憲會做人,再次誠懇地表白心跡,都是大人栽培。又問,不知大人回京有何重用?該進東閣或武英殿大學士入值了吧?
他明知趙文華入閣不可能,卻故意這麼說,讓趙文華欣慰,這也算一種呼聲吧。
趙文華說,有家父在,我還不急,還有世蕃呢,也不好父子同執朝綱吧。
胡宗憲心想,如果皇上允許,你父子三人恨不得把大明江山瓜分了才樂呢。嘴上卻是另外的話,倒也沒什麼,選賢任能,舉賢不避親嘛。
回京高就的事,趙文華囑咐胡宗憲先別說出去,聖旨還沒下。應當是右副都禦史,兼工部尚書,有可能加少保。
胡宗憲說,雖不入閣,這也是位極人臣了。來,再賀一杯。
趙文華與他碰杯飲了一口,問胡宗憲怎麼打算的呀?想當京官嗎?
胡宗憲很感他情,京官雖清閑、高貴,並非他所願。
趙文華卻以為胡宗憲怕當窮京官,就說,京官確實清苦點,天子腳下,規矩大,禦史、給事中盯著你,油水不大。光指望考績時靠地方官送那點“歲敬”銀子好幹什麼!他問胡宗憲,是不是想找個肥缺,當個“太平官”?
這也並非他所願,胡宗憲倒也不圖宦囊滿盈,他覺得既在浙江幹一回,就把平倭事有個好的結局,也不白當政一回。戚繼光來了後,胡宗憲信心大增,相信不久就有捷報。那時他再功成身退,也不遺憾了。
趙文華稱讚他,果真是個有抱負之人。趙文華表示,回去後,一定在義父麵前替他美言,力爭讓他總督浙江,放他個封疆大吏。
這未嚐不是胡宗憲所追求的,又舉酒杯致謝。
送走胡宗憲後,趙文華吩咐崗哨各就各位,早早關了大門,牆裏牆外崗哨密布。他不再會客、辦公。
後院密室,趙文華與家人忙活起來,他親自監督親信在裝箱、打包。往箱子裏裝的除了金、銀,就是珠寶和古玩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