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十月八日清晨,當鮮紅的太陽在海麵上浮出,在渤海之濱的海豐鎮衝出一紅一白兩匹快馬,沿著通往縣政府所在地金沙鎮的官道,像一陣驟風一樣向著西北方向一路絕塵而去。在燦燦的朝霞映照下,騎在馬上的兩位騎士嫻熟地變換著身形,催動著坐下的兩匹快馬翻蹄亮掌,竄騰跳躍,風馳電掣般越過荒草遍地的原野奔向了金沙鎮。
馬上的兩位騎士都是青年小夥子,騎在白馬上的騎士是洋學生打扮,名叫康洪恩;騎在棗紅馬上的騎士是軍人打扮,名叫景元甫,兩人都是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成員。康洪恩是抗日救國會的宣傳委員,景元甫是抗日救國會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他們二人此行去金沙鎮是邀同抗日救國軍總指揮向靖遠,一起去到金沙鎮以北的黑龍港動員港內的綠林武裝參加抗日救國會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隊伍的。
康洪恩是個奶油小生式的美男子,長得長身玉麵,細腰乍背,眉似點漆,目若秋水;在他白白淨淨的四方臉上,筆挺的鼻梁下圓圓的下巴微微向上翹著,眉宇間不時透出一種頑皮的神色;其濃黑飄逸的的學生式分頭更使他俊雅瀟灑的姿容倍添風采。他身著一身深灰色的中山裝,腰中紮著一棵黑色的軍用皮帶,肩上斜挎著一支左輪手槍,一身戎裝打扮,騎術嫻熟地俯身騎在馬上,手中揮動著馬鞭打馬急馳,隨著矯若遊龍的白馬竄騰跳躍,其輕捷的身形顯得格外英姿颯爽。
康洪恩是天津南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今年二十二歲。他出身於海豐鎮的名門世家,祖父康元貞是前清的舉人,父親康天祿是當地著名的中醫。在海豐鎮,他們家有良田千頃,騾馬成群,還開設有全鎮最大的中藥鋪;另外,他們家還在天津開設有好幾家貿易商行,是個在十裏八鄉遠近聞名的富豪之家。
據康氏族譜記載:康氏世居山東即墨,先祖為明代武官,積功升至總兵。明永樂皇帝登基後建都北京,先祖帶四子二侄隨駕北遷;時太平初定,人民稀少,長蘆鹽務荒蕪,故將一切場灶令隨駕人員膺之,先祖奉旨分隸海豐鎮灘。由於其家學淵源,康氏家族世代尚武,曆久不衰,尤以武當劍和羅家槍聞名鄉裏,亦堪稱是武林世家。
康洪恩的父親康天祿是個熟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醫術精湛,特別對跌打損傷、正骨接骨和長瘡流膿的疑難雜症有獨到的研究,其獨門的歧黃之術在當地堪稱一絕,為此人送綽號“賽華佗”!由於他性情溫和,平易近人,給人看病診治不分富貴貧賤,救危扶貧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很受時人的尊敬和愛戴,因此老百姓又稱他為“康善人”!
康天祿思想開明,目光遠大,他崇尚先祖的遺風,不像一般鄉下的土財主那樣眼睛裏隻盯著自己腳下的一畝三分地,為了振興家業,光大門楣,他特別注重對孩子文才武功的培養,鼓勵孩子們學以致用,報效國家,致力於仕途經濟。
康洪恩共有弟兄姐妹五人,在父親康天祿的督導下,長兄康洪魁追隨鄉誼西北軍名將張之江投身軍伍,後編入二十九軍在抗日名將張自忠手下任上校團長。次兄康洪茂經張之江介紹考入了黃埔軍校,畢業後留校擔任了武術教官。大姐康世英在北京輔仁大學畢業後隨同丈夫同去了美國留學。二姐康世華在天津國立北洋大學剛剛畢業,嫁給了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一位次長的公子,隨同丈夫去了南京。隻有康洪恩一人尚在上學。
康洪恩在家中是個老小,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對他疼愛有加。他自幼聰慧過人,卻生性頑皮,在學業上不肯下苦功,專好舞刀弄槍,和人比武較技,讓父母傷透了腦筋。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開化,才在父親的循循誘導和嚴厲的管教下發奮讀書,考入了天津著名的高等學府南開大學。不過,正是由於他生性頑皮,嗜武成癖,自幼年就練成了一身驚人的好武藝,在武風昌盛的鄉裏小有名氣,就連他帶藝從軍的兩個哥哥也不得不對他青眼相加。
康洪恩的父親康天祿今年已經年過五十,他的大半生經曆了大清王朝和中華民國兩個朝代。自打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特別自蔣介石政府從名義上統一全國以後,具有儒家正統觀念的康天祿和大多數循規蹈矩的老百姓一樣,一直以來都是把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奉為唯一合法政府的;至於共產黨在南方轟轟烈烈搞了七八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他則是聞所未聞。因為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的十月份,共產黨才在當地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在此之前,共產黨的觸角還沒有伸到他的家鄉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