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3)

後記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礦區度過的,盡管我不是礦工子弟。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礦工是一個收入很高的職業。那時,我們住著破爛的小平房,而礦工中很多人卻都住上了樓房,家裏很富裕,礦區的學校就像花園一樣美麗。但富裕的煤礦背後,總有許多讓人想象不到的東西。長大以後,一次和某省委書記在一起,他講的一件事印證了我當初的看法:書記年輕時當過某礦務局的局長。一年春節前,局領導到礦工家裏慰問,發現:隻要娶了外地女人做媳婦的礦工家過年的餐桌上,總能看到大魚大肉,白麵餃子;而娶了山西女人、特別是晉北女人做媳婦的礦工家的年夜飯卻仍是玉米糊糊,窩頭鹹菜。前去慰問的領導開始隻是不舒服,心裏有氣。可一連走了好幾家,發現都是這樣。領導實在忍不下去了,當場掀翻了礦工家的鍋碗,痛斥山西女人:男人們每天在鬼門關裏給你們掙銀子,眼下都過年了,也不給吃頓好的,太不像話了……

後來,我從事共青團工作,曾經擔任太原市團市委青工部部長。期間有過一次難忘的下礦經曆。我穿上工作服,圍上白毛巾,坐上礦車,一路深入到地下幾千米的礦井深處。裏麵煤塵滿麵,漆黑一片。打開礦燈以後,突然有個驚異的發現:在礦井的最深處,有一群吱吱亂叫、到處亂跑的老鼠。更讓我驚訝的是:礦工們看到老鼠,不僅沒有動手消滅這些禍害,反而掏出口袋裏的麵包喂給它們。看到我不解,礦上的朋友解釋:在他們煤礦工人眼裏,老鼠不僅是離他們最近的生命,也是他們的“保護神”。老鼠的嗅覺非常靈敏,隻要礦井裏的瓦斯濃度發生變化,或者周圍地質結構出現問題,老鼠第一時間就有了反應,或者死亡、或者瘋狂亂叫。隻要碰到這種情況,礦工必須馬上撤離井下。老鼠對災難的預報,如同燕子對大雨的預報一樣準確。所以,在礦工眼裏,井下的老鼠,如同富人家的寵物一樣可愛。聽了這樣的講述,我內心很不是滋味……

近來我還遇到一件令人詫異的事情:我中學的一個同學到北京來找我,手裏拿著一批“元青花”。他希望通過我,找北京的專家鑒定一下真偽。這個同學給我的印象特別深。當年,我們正刻苦讀書的時候,他就放棄學業,搞起了煤炭生意。二十年前,他就開上了屬於自己的小車,住上了別墅。他過早的成功,引起了不少同學的羨慕。當年那個不願意讀書的富翁,如今搞起了文化含量很高的瓷器買賣,讓我吃驚不小。他解釋:如今老家關停小煤礦,把他從煤炭行業中擠了出來。手裏有不少閑錢,如果不找個好買賣,容易賭博輸掉這些財富。聽說,青花瓷買賣也像煤炭一樣充滿暴利,所以,就把所有的資金砸到裏麵了。我聽了,不由得替他擔心起來。說來也巧,那一段時間,北京正好搞“中外元青花瓷器精品展”。這個展覽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有一批七百多年前出口到伊朗的元青花參展。其中的五件元青花大器,當年從中國的景德鎮出口到伊朗,就被伊朗曆代國王當做聖物,供奉到皇家清真寺,一直傳承下來。可以真正說得上傳承有緒,記載明確,毫無異議,是全世界公認的元青花標準器。我和同學去看展覽的時候,他心情特別興奮,也異常複雜。進了展館,他觀察得特別仔細,從胎質、釉色、圖飾、器型、款識、包漿,特別是發色、暈散、釉層等等旁人無法意識到的細節,他都看得非常精細專注。我心裏明白,他頭腦裏想的,不僅僅是麵前的標準器,而是把自己投資購買的那批東西,暗暗和麵前的展器一一做比較。我發現,他看得時間越長,喘氣越重,臉色越蒼白,思維越混亂。到這個時候,我什麼都明白了,主動拉他走出了那個令他心碎的展覽現場。中午喝酒的時候,同學感慨:我搞了那麼多年煤炭,一次都沒失過手。可這瓷器買賣,怎麼一上手就打眼呢?!看來,世上最保險、最穩當的賺錢買賣,還是煤炭啊!……

又過了一段時間,山西省委一位兄長到北京來看我。吃飯的時候無意談道:某縣儲存著大量的優質煤炭,隻要掀開山頂就可以采掘出來。可上麵下來禁令:年產十五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關停。當地百姓投資不起大煤礦,隻好歇業返貧。繼之而來的卻是有錢有勢的大人物,打通各種關係,在這裏瘋狂采掘,每天的純利都在好幾百萬,一年下來就是好幾個億的收入,而留給當地的隻有汙染和破壞。世世代代守望在這裏的百姓,被政策的杠杆排斥在大門外。眼看著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被外來的有錢人采掘一空,隻好望煤興歎,甚至乞討他鄉。我聽了十分心酸。

……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山西煤老板》小說中的市委書記段天生等等許多人物,都是虛構出來的。但整部小說,浸透了我對山西經濟和社會發展多年來的思考和觀察,也浸透了我對家鄉的一片真情厚意。

閑居北京以來,得到了很多領導和朋友的支持。借此機會,我要特別感謝對我人生啟迪和幫助最大的幾位師長和朋友,他們分別是: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冀朝鑄,山西省老省長劉振華,中央電視台副台長高峰、副總編輯張華山、製片人楊樹林,《焦點訪談》記者曲長纓,中紀委專員邢天榮,海軍航空兵前副政委李春明,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秘書長李千、文學研究所所長助理陶國斌,香港鳳凰衛視北京基地副主任王寶玉,北京軍區坦克旅原參謀長謝海洋等等;同時也要感謝家鄉山西多年來一直扶持和幫助我的領導和朋友,他們分別是:周然、李海恒、李努生、郭振中、張貴元、範世康、張政、王愛萍、王繼祖、陳河才、路德坤、李鋼、王雲飛、程順旺、王利生、宋建國、孫建祁、李燕鵬、陰通三、梁誌宏、孫濤、張惠君、金汝平、徐建宏、趙孟天、宋耀珍、唐晉等等。

王進

2009年3月30日北京集古齋

解密晉商文化 (代後記)

繼中央電視台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火爆全國之後,2007年5月16日香港鳳凰衛視著名欄目《世紀大講堂》邀請山西著名作家、文化學者王進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堂世紀大廳開講《解密晉商文化》。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曾子墨與北京大學兩百多名學生教師現場聆聽了山西作家、學者王進的精彩演講。北京大學百年紀念堂,是國學大師展示風采的最高殿堂。香港鳳凰衛視,是麵向海外宣傳中華文化的主流媒體。《世紀大講堂》欄目是鳳凰衛視的名牌欄目,曾經邀請李敖、餘秋雨、王魯湘、餘光中、劉心武等多位文化大師做客北京大學百年紀念堂,開講中華文化,在海內外影響很大,特別是對海外華人吸引力很強。山西作家、學者王進多年來致力於三晉文化,特別是晉商文化的研究,寫出了三百多萬字的作品,包括晉商文化長篇小說《財雄天下》,晉商文化係列專題片《晉商大院》,曾經最早與時任祁縣縣長的曹煜、縣委宣傳部長榮貴等人策劃了電視劇《喬家大院》。王進多次接受中央電視台、南方周末、鳳凰衛視等海內外媒體的采訪,對晉商文化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次,他做客《世紀大講堂》,主要從當年晉商的財富規模、創造財富的曆史傳奇和晉商的文化財富等三個方麵,與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曾子墨、北京大學學生進行交流。據悉,三十而立的山西作家、學者王進,是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自開壇以來邀請講課的最年輕的專家學者,王進著述豐富,博聞強記、觀點新穎,文化內涵豐富,演講風趣幽默,頗受海內外矚目。他的精彩演講,使北大學生重新認識了古老而厚重的人文山西。

曾子墨:歡迎走進《世紀大講堂》,這裏是思想的盛宴,這裏是學術的殿堂。在200多年前,中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群體,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勇氣和獨創的精神,不僅獲得了“海內最富”的榮譽稱號,而且還讓當時的山西當之無愧地成了中國的金融和貿易中心,這個群體我們稱之為“晉商”。那麼,晉商為當時的中國貢獻了多少的財富,晉商又是如何形成的,晉商文化有著怎樣的特點,今天的《世紀大講堂》有關這些話題,我們就很榮幸地邀請到了著名作家王進先生,歡迎您。(掌聲)

首先帶大家一起通過大屏幕認識一下王進先生。

王進先生是1968年出生於山西太原,他保留了很多60年代生人的特性,比如說上個世紀80年代,他曾經經曆過詩人的生活,所以至今依然保留了詩人一般的理想情懷,有針砭時弊的性格。而且當過教師、公務員、旅行社經理,現在是職業撰稿人,有小說《財雄天下》等很多部作品問世。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讓王進先生多年來執著於山西曆史文化的研究。而且對200多年前創造了海內最富奇跡的晉商,無疑也成為了他最為關注的典型群體。

曾子墨:王進先生,您自己也是一個山西人,其實即便是對山西本土文化熱愛,可以有很多的方麵,為什麼會選擇晉商來作為您特別研究的對象呢?

王進:這些年我致力研究晉商文化,有兩條原因。一條原因,晉商現在是影視劇追捧的熱點題材,過去張藝謀在喬家大院拍了《大紅燈籠高高掛》,不僅炒紅了鞏俐,也炒紅了喬家大院。這些年來又有一部分晉商大戲上演,比如說《龍票》,比如說《白銀穀》,尤其是最近的《喬家大院》,非常的火爆。第二個原因,我之所以關注晉商,主要由於我們山西這個地理環境,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一批財富英雄,給我們帶來很多文化思考。

曾子墨:之前您作為山西人,生活在山西,了解晉商的這些故事嗎?

王進:了解,因為我從小是這個環境中耳聞目染長大的,我們家是晉中人,離孔祥熙的老家不遠。孔祥熙呢,當時娶了海外華商宋耀如的女兒——宋藹齡,當時宋藹齡看不起孔祥熙,認為他是一個山西的小土財主。結果她去到婆家一看呢(孔祥熙娶了宋藹齡以後,宋藹齡就跟著他回了一趟山西,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去了以後發現,在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縣城裏,竟有八家全國有名的票號總部都設在這個城裏,這個縣叫做太穀縣。這裏票號林立,彙通天下,風雲突變。當時太穀城,可以這麼講,太穀城打一個噴嚏,大上海、大天津、大北京都要得了重感冒。所以在那個時代,太穀縣就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

曾子墨:我不知道有一個說法,您有沒有聽說過,當然我不希望您有一些負麵的理解,也不是對所有的山西人失敬。那對很多中國人,在很多內地人的印象當中,都覺得好像是,山西人有些小氣。抱歉,不知道這個是不是和山西這種傳統文化也有關係呢?

王進:是的,山西人比較摳,比較小氣。

曾子墨:您自己也承認?

王進:這個是公認,山西人是靠摳起家的。

王進:山西人把小氣和摳作為美德呢,因為在山西曆史上發生的事件太多了,晉商能夠興旺發達,最初起步靠的就是“摳”。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富不過三代,清官不到頭”。任何大富人家都傳不到三代,但是山西很多大戶人家不僅傳了十幾二十代,甚至有的傳了六七百年,什麼原因,這就是摳,這就是文化。節儉使他們懂得了興亡之道、興衰之理,更替之本。從晉商的角度講,為什麼蓋了那麼多豪宅大院,為什麼一傳就是幾百年,就是因為晉商懂得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如果把錢留給子孫,隻能傳一代,一代就揮霍得沒有了。如果把大院留給子孫,可能傳三代,三代以後就破敗不堪了。如果把這種摳的文化傳承下去,可以傳承萬代。所以,摳是山西人的特征,這種節儉的作風,能夠傳萬代的話,山西就能夠代代興旺,大院就能夠步步擴張,所以今天留下那些豪宅大院是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掌聲)

曾子墨:這些年這麼多熱播的有關晉商題材的電視劇,您剛才也提到了很多,是每部都看嗎?

王進:我每部都看,我之所以在這個地方講晉商文化,就是因為我對這幾部電視劇都有意見,所以要坐到這兒講晉商文化。為什麼?這幾部電視劇都是誤讀了晉商,誤讀了晉商文化。你比如說,《大紅燈籠高高掛》講的是一個妻妾成群的故事。《龍票》講的什麼故事呢,是山西一個晉商叫做祁子俊,家裏有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太原有個相好,北京有個格格,十裏洋場有個交際花,一個男人和四個女人的恩怨纏綿構成了《龍票》。《白銀穀》講的又是什麼故事呢?《白銀穀》講的是一個美女和一個晉商的三公子一見鍾情,但是沒想到回去呢,陰差陽錯,三公子的父親娶這個美女做自己的姨太太,父子倆人圍繞這個美女產生了種種糾葛,這是《白銀穀》。《喬家大院》雖然很好看,雖然很動人,但是呢,也有致命的硬傷。一個致命的硬傷,就是什麼呢,喬智庸的發達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女人。兩次都是靠女人。

這幾部電視劇給我一個感覺,都是穿著晉商衣服,拿著晉商道具,骨子裏卻是現代奇情孽戀的故事。

曆史上晉商很嚴格自律,為什麼能夠成就晉商?不能納妾,不能嫖娼、不能賭博、不能吸大煙、不準欺騙顧客,幾乎和個清教徒一樣。過去的晉商,過去的票號裏麵,過去的商號,是培養人才的學校,和我們今天這些故事,電視劇裏講的這些男男女女,奇情孽戀,屋裏屋外,床上床下,完全是兩回事。(掌聲)

曾子墨:既然您說這些有關晉商的電視劇,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現實,沒有給我們一個真實的曆史。那我想今天呢,演講呢,也正像您帶到這裏的目的一樣,我們也希望您能夠還原給我們一個真實的,有關晉商的曆史。掌聲歡迎,您給我們進行今天的主題演講。(掌聲)00∶22∶22∶00

王進:山西是一個很窮的地方,但是在過去,山西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創造了哪些驚人的財富呢?可以用數字來說明,在清代初年的時候,擁有千萬兩家產的大戶人家,中國隻有兩家,叫做南季北亢。南方是季家,北方是亢家。我們山西臨汾亢家擁有千萬兩以上的白銀,在揚州沿大運河沿岸建有十幾裏長的私家花園。這是擁有家產千萬兩以上的晉商。八百萬兩白銀以上實力的晉商有兩家,一個是(山西介休)的冀家,一個是(介休)的侯家。五百萬兩白銀以上的家族,這就是祁縣的喬家、渠家,太穀的貟家,榆次的王家和太穀縣的曹家。五百萬兩白銀,這個數字是個什麼概念?拿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國家財政相比,乾隆三十五年的國家財政收入是三千五百萬兩白銀。三千五百萬兩白銀!言外之意就是說,晉商三、五家財富的總和就和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旗鼓相當。這足以說明,清代中期以前,山西就達到了財雄天下,富可敵國的地步。

再舉一個形象的例子,晉商有一個商號叫做大盛魁,大盛魁當時的財富,大到什麼地步呢?可以這麼來形容,如果用白銀鋪路,拿五十兩一錠的白銀鋪路,可以從今天的烏蘭巴托,當時叫庫侖,一直鋪到北京。所以這條晉商西行之路被稱為“萬裏白銀之路”。清代晚年,學者徐珂寫了一本書叫《清稗類鈔》,《清稗類鈔》裏講全國富商百強中,排名前16位者都是山西人。這是清代,再往前推三百年,文學家謝肇製在《五雜俎》這本書裏麵就講到“天下富室者,江南推新安,江北推山右”。新安就是徽商,山右就是山西人,所以從這個曆史角度來講,山西在這麼貧窮的自然環境下,創造了這麼大的財富,令我們今天非常的(汗顏),為什麼會創造這些財富,我覺得有好多方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