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2)

序言

我為什麼寫《奸雄·阿瞞》

曆史人物曹操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傳統戲劇裏,人們對他幾乎耳熟能詳。特別是曹操那固定的藝術臉譜,均是白色底、加黑線條的花臉,一眼便知這是奸臣曹操,甚至稱他為漢賊。從一懂事起,便留下這種印象,這種藝術虛構,戲說之類則另當別論。

但正是藝術虛構,給大眾帶來了真假難辯。2010年熱播的新三國電視劇可說是氣勢宏大,熱鬧非凡,精彩場景層出不窮,受到群眾的關注,報刊和網友即有褒獎,也有針砭。

還有大量觀眾提出,對所發生的曆史故事,不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他們渴望知道曆史的真實,這是無可非議的。本書正是試圖尊重曆史的真實,並不反對藝術虛構,還原一個曆史上真實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出生於公元155年,卒於公元220年。這時的東漢政權在世家豪族控製下已麵臨崩潰。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農民起義,進一步瓦解了東漢王朝。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形成的地方軍事勢力,成為許多軍事割據集團。曹操在這樣的紛爭兼並局勢中,二十多年裏逐個消滅了黃河流域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他在進行的統一戰爭中,推行了耕戰政策,大力建置屯田,進而推行到各州郡,用各種辦法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大大地推動了生產力。

曆史上的曹操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那是當之無愧的。曹操由於出生在東漢末年社會動蕩,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環境中,給他提供了發揮才幹的廣闊天地。他在政治上要求革新,反對保守,從世家豪族名士儒生手中奪取用人之權。他的《論吏士行能令》、《求賢令》、《舉賢勿拘品行令》,都反映了他不拘一格用人才,反對人事的舊傳統、舊標準,因而使曹操身邊聚集了大量的文才武將,為進行統一戰爭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作為軍事家,曹操善於把古代兵法書上關於戰爭的經驗總結,和現實進行的戰爭相結合,“因事設奇,譎敵製勝,變化如神”。曹操著作考記錄了他的兵書著作,曹操自序曰:“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太祖注孫武十三篇,傳於世。他的續孫子兵法三卷,流傳到日本國的見在書目。魏誌武紀注:“太祖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傳於世。”魯迅評價曹操時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戲台上那一位花麵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是很佩服曹操的才智與事功的。

曹操對於文學有很深的造詣。魏書曰:太祖禦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他的一些樂府詩,慷慨激昂,體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他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至於“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名句,至今膾炙人口,對當時的文學發展很有影響。

其次,還原一個真實的曹操,應當重在探求曆史的真實。其實論學、論才、論知識、劉備遠不及曹操,但在很長的曆史裏是尊劉抑曹的。推蜀漢君臣不遺餘力,述曹魏政權抑貶之又貶。毋庸諱言,我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曆史。因此,這種情緒化的,標簽式的認識,多半是從封建正統觀念產生的。正是這種正統思想,因為曹操姓曹而不姓劉,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以魏代漢被看成是大逆不道。也正是這種正統觀念,把維護已麵臨崩潰的東漢政權說成是忠君,把以曹魏代漢說成是奸臣,漢賊。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看待人類曆史的進步,主要是看是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他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物產關係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馬、恩選集第二卷,82—83頁)東漢時代,世家豪族兼並土地,迫使喪失土地的農民當他的田客,形成了地方的割據勢力,大大的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曹操在進行統一戰爭中,用各種辦法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達的《置屯田令》、《收田租令》等,提供有關曹操抑製豪強的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