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6 在家庭中實施兒童教育(1 / 3)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偏差的觀念和先入為主的錯誤成見是導致兒童教育失敗的主要原因。雖然這種錯誤的觀點還普遍存在於各種兒童教育中,但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許多人開始將正確的方法公之於眾。如今,社會中已經出現了許多對兒童進行細致觀察後得出的教育方法,其中的一部分已經取得了成功,並改變了兒童教育的方向。我認為,無論實施哪一種教育方法,都必須先對孩子進行觀察,並且是不斷地實驗,最終才能確定這種方法是否真正適合孩子的發展。這些正確的教育方法不僅應該廣泛應用於各大幼兒園和中小學學校,也應該被各個家庭采用,因為它們不但能夠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也能讓爸爸、媽媽們產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如今,家長們主要采用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教孩子辨別是非的方法教育孩子。然而大多數的家長卻不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他們隻是用口頭上的勸說向孩子表達著自己的觀點。當這些方式對孩子不起效果時,他們就會換用另一種更加強硬的方式——打罵孩子。雖說在這個熱愛和平,提倡自由平等的社會,隻有家長有權利對孩子實施體罰,然而,在對孩子實施體罰的同時,家長們也背負了雙重的責任:他們既要在毫無抵抗力的孩子麵前展現自己的權威和威嚴,讓孩子知道自己說一不二,也要在行為舉止方麵為孩子樹立榜樣。

有句諺語說得好:“整個世界的未來都掌握在那雙推動搖籃的手上。”家長們十分清楚自己對孩子的重要意義,他們知道自己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是現實生活中,他們又是如何做的呢?如果一位媽媽在童年時隻要依靠練習和耐心就能順利學會最簡單的工作,她就沒有辦法用同樣的辦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如果一位爸爸在少年時期就已小有成就,他就不會用心思考應該用什麼方法培養孩子的人格,也不會用心觀察孩子。最後,他們決定放棄自己本該擔負起的重大責任。

當一個純真無邪的孩子降臨到這個家裏時,爸爸、媽媽開始慌亂,他們不知道怎樣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於是他們不停地挑剔對方的缺點,最後爭吵起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有這樣的任務,然而他們卻無法完成這一任務,當然,這和生活中的許多困難和矛盾有關,所以我們無法仔細進行討論。

先讓我們看一下“說謊”的問題。

一位稱職的媽媽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誠實的人。我認識的一位媽媽為了教育自己的女兒絕對不能說謊,經常在女兒麵前斥責一些說謊的卑劣行為,並讚美那些為了堅持對的事情,寧可飽受責難,甚至犧牲一切的人。這位媽媽費盡心思隻為了讓女兒明白,一個人如果說謊,哪怕隻有一次,哪怕這個謊言很小,也有可能導致她在日後犯下一連串的錯誤。就像諺語中說的:“說謊會使人失去理智。”這位媽媽還特別向女兒強調,越是家庭幸福、富裕的人越要維持尊嚴,這樣才能為那些沒有辦法得到良好教育的窮人樹立榜樣。

這位媽媽時刻提醒自己的女兒不要說謊,可是她自己又是怎樣做的呢?一次,她不想應朋友之邀去聽音樂會,於是在電話中謊稱自己頭疼得厲害,不能赴約。她還沒有說完,隔壁就傳來了女兒的尖叫聲,於是她忙著扔下電話跑過去。當她衝進房間時,她看到女兒正用雙手捂著臉坐在地上哭,便問女兒怎麼了。她的女兒一邊哭一邊回答:“媽媽你說謊了。”

這件事發生後,女兒和媽媽之間築起了一堵無形的高牆,女兒不再信任媽媽說的話,而且不再認為社交活動是一件神聖的事情。一個小小的細節使這位媽媽之前的努力全都成了徒勞,她一心讓孩子誠實,卻忽略了自己已經把說謊當成了習慣。

成年人總是希望孩子能夠養成誠實的習慣,然而他們卻經常預謀用謊言把孩子包圍住。比如我們常常對孩子說這個世界上有聖誕老人,這也是欺騙的一種。一位媽媽認為這樣欺騙孩子不好,並為此感到內疚,於是她決定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當她的孩子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人後,難過了整整一個星期,這位媽媽也感到十分難過。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這種情況都會產生這樣的後果。還有一位媽媽也向自己的孩子說了類似的話,然而她的孩子在聽到媽媽這樣說後笑著告訴她,自己早就知道這件事了,並對媽媽說:“我沒有告訴你的原因是因為,每次我對你說我相信有聖誕老人時,你都很高興。”這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發生了角色互調,孩子為了不傷害父母的感情而順從了他們的意思。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毫無異議地聽從自己的話,另一方麵,他們也認為自己應該被孩子深愛。這一方麵,孩子的思想單純,他們反而能成為父母的老師。

一天,一位媽媽看到時間很晚了,就讓自己的孩子去睡覺。孩子向媽媽表示,自己還有一點事情沒有做完,希望能夠先做完這件事然後再睡覺。但媽媽卻怎樣都不同意,孩子沒有辦法,隻好乖乖地爬到了床上,可是心裏卻還想著沒做完的事情。過了一會兒,孩子偷偷地爬下床,想要把事情做完,結果被媽媽發現了。媽媽很生氣,把孩子狠狠地罵了一通。孩子向媽媽解釋自己並沒有說謊,因為他之前已經說過希望把事情做完再睡覺,可是媽媽不聽他的解釋,隻是讓他承認自己做錯了。孩子堅持向媽媽解釋著,他希望媽媽能夠明白,自己並沒有做錯事,所以不需要道歉。於是,這位媽媽認為孩子不愛自己,盡管孩子向她表示自己十分愛她,不肯道歉隻是因為自己沒有做錯事情,他的媽媽仍感到十分地傷心。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看到,有的時候,成年人反而成了無理取鬧的一方,而孩子的談吐卻更像一個理智的成年人。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例子吧。有一位基督教新教派的牧師,他的女兒還很小,但是對爸爸的工作十分尊重,並且每個星期日都去爸爸布道的教堂幫忙。一個星期日,牧師布道的主題是耶穌的同情心。牧師對大家說,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耶穌的子民,所以大家應該互相幫助,我們應該對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伸出援手,用心嗬護他們。牧師的女兒聽了爸爸的話十分感動,於是在回家的路上,她擁抱並親吻了一個在路邊乞討的小女孩。看到自己的女兒竟然當街擁抱一個衣衫襤褸,並且渾身是傷的乞兒,牧師和他的妻子嚇壞了,急忙把穿戴整潔的女兒從乞兒身邊拉開,一邊往家走,一邊訓斥自己的女兒。到家後,牧師的妻子急忙給女兒洗澡,換幹淨的衣服。這件事之後,女兒仍舊經常去爸爸布道的教堂幫忙,隻是在聽爸爸講道時,她的心裏已經再沒有感動了。

除了我上麵講的兩個例子,成年人和孩子之間的不和諧因素還有很多。我們對自己自以為是的態度和錯誤的行為不以為然,卻不知這些都被我們的孩子看在眼裏。它們會在某天成為引發孩子和我們之間衝突的導火線。孩子和我們這些成年人之間存在著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孩子雖然不能在和我們的衝突中取得勝利,但他們對我們這種依仗強勢而取得的勝利並不服氣。我們做了錯事,就用高壓的手段製伏孩子,強迫孩子服從,以保持自己的威嚴形象。我們讓孩子閉嘴,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事情得到“和平”解決。我們沒有發現,當我們為了達到唯我們獨尊而不擇手段的時候,當我們在為取得的勝利沾沾自喜的時候,孩子已經對我們失去了信任,雙方之間那種最自然的情感和相互信賴也化為泡沫消失不見了。

孩子失去了內心深處最需要的慰藉,他們就會在人格發展時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成年人的一些不當行為會使孩子產生生理上的緊張,然而為了適應成年人,孩子隻能選擇將這些緊張情緒強行壓製下去,這樣做的孩子在日後很容易患上各種疾病。我們眼中的一些屬於孩子的特質,其實都是由這類傷害引起的,並在孩子的自我保護機製下形成的不良行為。在被迫屈服和順從中,一些孩子為了讓我們覺得他們很乖而故意說謊或表現得很害羞,還有一些孩子會產生恐懼。恐懼的情緒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它會讓孩子分不清想象和感覺,這比其他的情緒反應嚴重得多。在缺乏內在發展機會的孩子身上,經常會發生這種情緒上的混淆。

強迫孩子服從我們的做法除了會使孩子產生上述的種種缺失外,還會導致孩子產生被動模仿的弊病。一些人認為模仿是孩子進行自我改進和成長的方式,卻不知這是一條將他們領向地獄的路。人隻有通過自我的內在工作才能取得進步,在強大的壓力下,孩子無法估量內心的期望的價值,也無法將這些期望變為現實,更不要說進行控製。這些期望隻能永遠被埋藏在孩子的心底,並一點一點吸引、誘惑著孩子。

成年人在壓製孩子自然衝動的同時,也妨害了孩子做有用的事,並使孩子喪失了發揮其精力的能力。也就是說,大人成了孩子按照自然法則發展路上的絆腳石。我們用上百種不利於孩子學習的東西將他們困住,致使孩子在學習上走了很多冤枉路。孩子本來擁有克服困難的能力,是我們影響了他們這種能力的發展。無奈之下,孩子不得不順從我們的指揮。

我們折斷了孩子用來飛翔的翅膀,使他們無法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孩子們隻得漫無目的地在物質世界中徘徊。漸漸地,他們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向現實世界的邊緣地帶滑去。他們開始空想,生活也變得不正常起來。

孩子不時想要抗爭,想要保護自己,他們向我們表現他們內心的躁動;他們想用任性、生氣、哭鬧等方式讓我們意識到他們的憤怒;他們希望用這些方式把多餘的精力消耗出去,可是我們卻認為他們的這些行為隻是調皮搗蛋的表現。由於想象力的貧乏,孩子們表現出一係列的惡言和惡行,這些行為很可能被其他孩子所模仿,而大人卻對這些行為無可奈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