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總目提要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隋書·經籍誌》曰:“漢初,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第而敘之。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雲雲。其說不知所本。今考《後漢書·橋元傳》雲:七世祖仁“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曰橋君學”。仁即班固所謂小戴授梁人橋季卿者,成帝時嚐官大鴻臚,其時已稱四十九篇,無四十六篇之說。又孔疏稱:“《別錄》,《禮記》四十九篇,《樂記》第十九。”四十九篇之首,疏皆引鄭《目錄》,鄭《目錄》之末必雲此於劉向《別錄》屬某門。《月令》,《目錄》雲:“此於《別錄》屬《明堂陰陽記》。”《明堂位》,《目錄》雲:“此於《別錄》屬《明堂陰陽記》。《樂記》,《目錄》雲:“此於《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今為一篇。”則三篇皆劉向《別錄》所有,安得以為馬融所增?疏又引元《六藝論》曰:“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玄為馬融弟子,使三篇果融所增,元不容不知,豈有以四十九篇屬於戴聖之理?況融所傳者,乃《周禮》。若小戴之學,一授橋仁,一授楊榮。後傳其學者,有劉、高誘、鄭元、盧植,融絕不預其授受,又何從而增三篇乎?知今四十九篇實戴聖之原書,《隋誌》誤也。元延中行科舉法,定《禮記》用鄭元注,故元儒說禮,率有根據。自明永樂中敕修《禮記大全》,始廢鄭注,改用陳氵皓《集說》,禮學遂荒。然研思古義之事,好之者終不絕也。為之疏義者,唐初尚存皇侃、熊安生二家。(案明北監本以皇侃為皇甫侃,以熊安生為熊安,二人姓名並誤,足征校刊之疏。謹附訂於此。)貞觀中,敕孔穎達等修《正義》,乃以皇氏為本,以熊氏補所未備。穎達序稱:“熊則違背本經,多易茆義,猶之楚而北行,馬雖疾而去愈遠。又欲釋經文,惟聚難義,猶治絲而棼之,手雖繁而絲益亂也。皇氏雖章句詳正,微稍繁廣,又既遵鄭氏,乃時乖鄭義,此是木落不歸其本,狐死不首其丘。此皆二家之弊,未為得也。”故其書務伸鄭注,未免有附會之處。然采摭舊文,詞富理博,說禮之家,鑽研莫盡,譬諸依山腫墉,煮海為鹽,即衛之書尚不能窺其涯,陳氵皓之流益如莛與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