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束脩之禮(2 / 2)

高二郎一時語塞,話兒本荼毒多少官宦小姐啊!大街拐了個彎,曲徑通幽。高二郎借機牽了劉倩倩手,感覺有些濕滑,大概兩人都出手汗了。沒走幾步,趕緊鬆開,不讓後麵六雙眼睛看見。

學校有府學、縣學、書院、義學、私塾等。府學、縣學、書院為官府所辦,又稱官學,建有專門校舍。義學為倡募集資而辦,為民辦,多利用祠堂、廟宇。私塾則屬家教,一般利用住宅庭院。

文廟供奉著孔子、孟子、老子,香火旺盛,兩人在此分別。高二郎問道:“要我送你嗎?”

“嗯,我不在大門口,就在文廟裏麵。”

劉倩倩揮手致意,含情脈脈。

高二郎走向了對麵的縣學堂,前去拜師,他拜的老師是教諭羅董芳。教諭職位相當於後世的教育局局長,有頭有臉的大人物。不過,能入縣學堂讀書人太少,教諭這個職位,沒多少油水。

縣學堂與衙門同一種風格,青磚綠瓦,高台畫柱,氣象萬千。

大門內壁照修建得富麗堂皇,雕刻了一隻隻栩栩如生的蝙蝠。古人稱之為:蕭牆。因而有蕭牆之說。古代人們認為自己宅中不斷有鬼來訪,修上一堵牆,以斷鬼的來路。因為據說小鬼隻走直線,不會轉彎。另一說法為照壁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在明朝達到頂峰。

在門房間,高二郎登記完畢,提著十條幹肉,繼續往裏走。

束脩之禮,就是拜師時送十條幹肉給老師。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後世的讀書人繼承束脩之禮,以裝飾讀書人的清貧。

走出縣學堂大門的少年兒童好奇的打量高二郎,臉上有震驚之色。這麼高大的人,才來讀書,啟蒙教育太晚了吧。也有些年紀大的學生,驚喜的看著高二郎,以後從九品副巡檢高二郎是他們同學了,這同學關係純友誼。

學堂為兩層磚木結構,廡殿式綠瓦屋麵樓房,外環方形磚柱外走廊和木樓欄杆。分為八開間,底層中間為過道,上、下各六間為教室,中間有一汪碧水與三座亭台回廊。

教諭羅董芳五十多歲了,須發半白,慈眉善目,身材挺拔。身穿儒衫長袍,頭戴解元巾 。

解元巾又稱學士巾,緞製,有花繡,前低後高,兩旁有如意形軟翅,為已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

高二郎作勢要跪,被羅董芳強行托住,急道:“二郎,這可使不得。我們是同僚,亦師亦友即可。還送什麼禮物啊!”

羅董芳當然不是說那十條幹肉,而是桌子上那包禮物。雖然羅董芳沒解開看,但沉甸甸的物件,一定是徽州端硯。高二郎出手不會小氣,這個學生收得特有麵子。

高二郎從皮包裏,取出一大疊文稿,畢恭畢敬的交到桌上,說道:“羅教諭,這是學生最近的一些功課,還望羅教諭多多指點。”

“看茶!”

羅董芳取出一副靉靆,單手拿在手裏,看著高二郎寫的文稿。這副靉靆不是戴在鼻梁上的,而是一個金屬長柄式樣的靉靆。這靉靆鏡片不是玻璃製,而是用水晶磨製,非常昂貴。打製靉靆隻有大城市裏才有,想得到一副靉靆,要跑很遠的路。

羅董芳粗略的看了幾張文稿,花了半個多時辰,滿意的點點頭,“嗯,還算中庸,我會花時間批注。大致知道你學業進度了。我再給你出五門考題,回去之後,認真做,不可荒廢學業。我這關好過,還有兩關,那是真材實料。我幫助你,就要對你嚴格要求。”

高二郎欠身施禮,“多謝羅教諭,百忙之中,還抽出時間,教導學生。我一定好好學習,把精力用在讀書上。這次進城辦公,要盤桓些時日,不知羅教諭什麼時候有空,我做東,定在小德樓,或是燕子樓。”

“燕子樓吧,那裏風景好。後天中午我有空,再帶六名同僚吧,大家認識一下。”

羅董芳一點也不客氣,因為高二郎事跡太為本縣百姓耳熟能詳了。

臨走之時,羅董芳眼睛放光,“咦,二郎,你這包不錯,哪裏買來的?”

高二郎拉開皮包的拉鏈,示範了幾次,“這是我發明的金屬拉鏈,用途極其廣泛。這皮包是為讀書人專門設計的,用料非常講究。後天我帶三個不同式樣的皮包來,那女款皮包,一定會讓羅教諭的夫人喜歡。”

羅董芳急忙說道:“我還有位小妾。”

高二郎心有千千結,在文廟大殿,找到了劉倩倩。

日落黃昏,倦鳥知歸。

高二郎站在烏啼巷口,目送劉倩倩婀娜的背影,留下無限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