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漢司空掾任城樊何休序(○陸氏《音義》曰:“掾,弋絹反。”)

[疏]“漢司空掾”。解雲:漢者,巴漢之間地名也。於秦二世元年,諸侯叛秦,沛人共立劉季以為沛公。二年八月,沛公入秦,秦相趙高殺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嬰。冬十月為漢元年,子嬰降。○年春正月,項羽尊楚懷王以為義帝。其年三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天下為十八國,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漢之間四十一縣,都於南鄭。至漢王五年冬十二月,乃破項羽軍斬之。六年正月乃稱皇帝,遂取漢為天下號,若夏、殷、周既克天下,乃取本受命之地為天下號。雲“司空”者,漢三公官名也。“掾”者,即其下屬官也,若今之三府掾是也。○“任城樊何休序”。○解雲:任城者,郡名。樊者,縣名。姓何,名休,字邵公。其《本傳》雲:“休為人質樸訥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大傳陳蕃辟之,與參政事。蕃敗,休坐廢錮,乃作《春秋公羊解詁》,覃思不門十有七年。”是也。序者,舒也,敘也,舒展已意,以次敘經傳之義,述已作注之意,故謂之序也。

昔者孔子有雲:

[疏]“昔者,孔子有雲”。○解雲:昔者,古也,前也。故《孝經》雲:“昔者明王,”鄭注雲“昔,古也。”《檀弓》上篇雲“予疇昔夜夢”,注雲:“昔猶前也”。然則若對後言之,即言前;若對今言之,即言古。何氏言前古孔子有雲,雲,言也。

“吾誌在《春秋》,行在《孝經》。”

[疏]“吾誌在”至“《孝經》”。○解雲:案《孝經·鉤命決》雲“孔子在庶,德無所施,功無所就,誌在《春秋》,行在《孝經》”是也。所以《春秋》言誌在,《孝經》言行在。《春秋》者,賞善罰惡之書,見善能賞,見惡能罰,乃是王侯之事,非孔子所能行,故但言誌在而已;《孝經》者,尊祖愛親,勸子事父,勸臣事君,理關貴賤,臣子所宜行,故曰行在《孝經》也。

此二學者,聖人之極致,

[疏]“此二”至“極致”。○解雲:二學者,《春秋》、《孝經》也。極者,盡也。致之言至也,言聖人作此二經之時,盡已至誠而作之,故曰聖人之極致也。

治世之要務也。(○治,直吏反。)

[疏]“治世”至“務也”。○解雲:凡諸經藝等皆治世所須,但此經或是懲惡勸善,或是尊祖愛親,有國家者最所急行,故雲“治世之要務也”,言治世之精要急務矣。《祭統》雲:“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者,謂三王以來也,若大道之時,禮於忠信為薄。正以孔子修《春秋》,祖述堯舜,故言此。考諸舊本皆作“也”字,又且於理亦宜然。若作“世”字者,俗誤已行。

傳《春秋》者非一。

[疏]“傳《春秋》者非一”。○解雲:孔子至聖,觀無窮,知秦無道,將必燔書,故《春秋》之說口授子夏。度秦至漢,乃著竹帛,故《說題辭》雲“傳我書者,公羊高也。”戴宏序雲:“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其弟子齊人胡子都著於竹帛,與董仲舒皆見於圖讖。”是也。故大史公雲:“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麵。董生相膠西王,疾免歸家,以修學著書為事,終不治產業。”是也。又《六藝論》雲:“治《公羊》者,胡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莊彭祖及顏安樂,安樂弟子陰豐、劉向、王彥。”故曰傳《春秋》者非一。舊雲“傳《春秋》者非一”者,謂本出孔子而傳五家,故曰非一。

本據亂而作,

[疏]“本據亂而作”。○解雲:孔子本獲麟之後得瑞門之命,乃作《春秋》,公取十二,則天之數。是以不得取周公、成王之史,而取隱公以下,故曰據亂而作,謂據亂世之史而為《春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