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成功 52.愛迪生家訓:有好奇心才有求知欲(2 / 2)

如果調皮的“愛迪生”就是你的孩子,請問,你會怎樣對他進行愛護和教育?正確對待孩子的好奇心,包括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和正確對待孩子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壞行為兩個方麵。

1、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

由於孩子的好奇心理,知識麵狹窄,生活經驗簡單,他常常會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讓人捧腹大笑的問題。對於一個你覺得簡單的、已作答的問題,他會刨根問底,問了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讓人難以招架。孩子好問是好事,但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得到滿意的回答卻是件難事。這就要求我們講究對待孩子提問的藝術。

(1)鼓勵孩子提問,啟發孩子提問,不要諷刺、嘲笑。一個孩子好問,說明他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盛,父母要對他進行讚揚和鼓勵,並及時、正確、通俗地作答。父母如果忽視孩子的提問,對孩子的問題置之不理,甚至嫌孩子煩,就會導致孩子不敢或不願再提問,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好奇與熱情。高爾基曾經說過:“對孩子的問題,如果回答說等著吧,長大了就會懂。這等於打消孩子的求知欲。”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提問應該作答。對於一些孩子當時確實不理解的問題,不能給孩子以“等你長大了,讀的書多了就會明白”這樣的回答,應鼓勵孩子進一步學習知識,自己尋求答案。

(2)回答孩子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對於定向性的問題(如那是什麼?這叫什麼?)可以直接回答孩子,但對於有邏輯關係的以及其他較複雜的問題,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去思考,讓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和總結找出答案。

(3)還應該注意一點: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也不知道答案,父母千萬不要“不懂裝懂”,信口開河去哄騙小孩。應該如實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等我查了書或問了別人再告訴你。”事後,父母要言而有信,盡快把正確答案告訴孩子。

2、正確對待孩子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壞性行為

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除了表現為好問之外,還表現為好動。由於孩子的好奇心理而年幼無知,其好動傾向往往會導致一些破壞性行為的發生。對此,父母要正確處理,不可打罵指責和懲罰孩子,而應該耐心地引導、教育孩子。例如,孩子拆壞玩具後,父母不應該打罵,或是許諾再不給他買玩具了,而應該簡單地向孩子講述玩具的構造原理和安裝方法,然後與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並向孩子介紹玩具的正確使用方法,讓孩子學會使用玩具、愛惜玩具。

有人說孩子天生就是個創造者,因為他們生來活潑好動,不被各種各樣的規矩所桎梏,他們敢於打破常規,不按照成年人的模式去思考問題,所以他們常常會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事物來。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創造天賦卻在一天天減少,這裏麵的原因主要在於,很多孩子的創造力都被循規蹈矩的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給扼殺掉了。最難馴服的烈馬,往往可能就是最好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