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人際關係是生活中最大的財富 18.善因結善果(1 / 1)

第十五章人際關係是生活中最大的財富 18.善因結善果

多年前,有兩個貧窮的孩子考進大學,為了賺取生活費與學費,他們兩人都開始半工半讀。

有一次,他們想到一個賺錢的方法:找一位著名的鋼琴家,提出代辦個人音樂會的企劃,希望從中賺得更多的生活費。

他們找到的這位鋼琴大師是伊格納·帕德魯斯基。帕德魯斯基的經紀人便與兩位年輕人洽談,並提出大師的表演酬勞是2000美元。

雖然這筆錢對這位鋼琴大師來說,是一個相當合理的演出價碼,但是,對這兩位年輕人來說卻無疑是個大數目,如果他們收入不到2000美元,肯定就要虧本了。

最後,兩個信心滿懷的年輕人答應了,並立刻開始拚命工作,直到音樂會圓滿結束。

但整理賬目之後,發現隻賺了1600美元。

第二天,兩個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鋼琴大師的家。他們把1600美元全部給了帕德魯斯基,還附了一張400美元的欠條,承諾很快便會把400美元還清。

然而,帕德魯斯基揮手說:“不必了,孩子們。”

隻見他把400美元的欠條撕碎,接著把1600美元遞給他們,並笑著說:“從這筆錢裏扣除你們的生活費和學費吧!再從剩下的錢裏拿出10%作為你們的酬勞,其餘的才歸我。”

兩個孩子感動地看著鋼琴大師。

經過多年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帕德魯斯基當上了波蘭的總理,經過戰爭衝擊,國內成千上萬的饑民掙紮在死亡線上,身為總理的他,為了解決基本民生,四處奔波。

於是,帕德魯斯基找到美國食品與救濟署的署長赫伯特·胡佛,懇請他伸出援手。

赫伯特·胡佛接到消息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不久,上萬噸食品運送到波蘭,讓波蘭饑民渡過了一場劫難。

於是,帕德魯斯基總理為了感謝赫伯特·胡佛,與他相約在巴黎見麵,以親自表達謝意。

見麵時,赫伯特·胡佛說:“不用謝謝我,我還要謝謝您呢!帕德魯斯基總理,有件事您也許早就忘了,不過我卻忘不了啊!還記得有一年,你幫助過兩位窮大學生嗎?其中一個受惠者,就是我。”

求生活的解

行善而不求回報的人,反而經常能夠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饋,這是因果循環的自然定律。

一個有著善良心地的人,麵對人生中的艱苦與喜樂,都會以平常心加以麵對。他們與人相處時更以和樂、互助為原則,凡事肯付出而不期望回報,人們自然會以他們待人的方式與其互動。

於是,接收恩惠的人,因為這份真誠與無所求而隨時等著回報的機會。而回報的最佳時機,也往往是助人者最困難的時候,一切是如此自然,奇跡也是在最自然、最非常的時刻發生。

沒有人不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沒有人會渴望彼此爭鬥;我們應以行善為終極目標,讓必須群居的你我,在彼此攜手合作的互動中,享受充滿意外之喜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