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活是什麼 12.人生如棋
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在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環境裏,紛紜亂世生活之中,塑造了眾多智多星的形象,而出類拔萃的典型便屬諸葛亮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均與司馬懿鬥智,司馬懿常常是仰天長歎:我不如也;孔明智在我先;孔明真神人也……即使孔明偶爾失算,也還要“較變通之道於將來”。
空城計是怎樣唱出來的呢?還不是孔明看了三步,而司馬懿隻看了一步嗎。孔明看的第一步,司馬懿統率大軍兵臨城下,“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第二步,“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此九十五回開篇便埋下了伏筆,即司馬懿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孔明自己也說:“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第三步,“司馬懿必將複來”,因而設了許多伏兵和疑兵。司馬懿知曉西城乃空城之後,仰天歎曰:“吾不如孔明也!”不如什麼呢?比孔明少看了幾步。
諸葛亮四出祁山,以一篇論將之書氣死了大都督曹子丹,魏主下詔催司馬懿同孔明決戰。司馬懿隔日下了戰表,諸葛亮遂批“來日交鋒”。兩軍陣前,孔明以其“汝祖父皆為漢臣,世食漢祿,不思報效,反助篡逆,豈不自恥”,一激司馬懿;與司馬懿鬥陣法,布陣後反問司馬懿“識便識了,敢打我陣否?”再激之,將其引入已設定的圈套;其“八卦陣”變化無窮,生擒活捉了破陣的魏將魏兵,將俘虜脫光,以墨塗麵,步行放回,三激之。司馬懿見了大怒(孔明事先設料的),指揮三軍奮死掠陣,深陷圈套。關興從西南殺來,兜其後路,“懿分後軍當之”;薑維引一軍悄然攔腰殺來,蜀兵三路夾攻,“懿大驚”。這其中,諸葛亮看了多少步呢?一是氣死曹真,司馬懿必然奉詔決戰;二是再三激將,將必入甕;三是已料定司馬懿必其然,故“當夜教薑維受了密計”,又喚關興吩咐:“如此如此”。此戰結果是司馬懿死命衝出,魏兵十傷六七。
求生活的解
會下棋的人都知道,在對弈中,決定勝負的關鍵是你是否能比對手多看幾步棋。有的人走一步看一步,遇到水平相差無幾的對手還可互有勝負,倘是遇到高手,結局隻有失敗。
我們常常聽到關於某人有水平,某人智商高的談論。那麼,何為水平?社會分工不同,各業有別,行行出狀元,各有其水平可論。但是,其中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即所謂隔行不隔理,所謂觸類而旁通,所謂舉一而反三。就是說,行行可以抽象出來一個共同的所謂水平,即思想、思考、思索的能力。就像與人對弈一樣,主要在於你能看多遠。
“夫兵者,詭道也”,誰目光長遠,誰能多看幾步,誰勝利的把握就大些,損失就少些,甚至還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棋壇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別,往往就在於眼光的遠近,高手能算到幾十步之後,一般的人也就隻能看到兩三步遠。高瞻遠矚,才能運籌帷幄,這就是素養的問題。
從中,我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目光的長與短,看一步與看兩步、三步、多步,其結果明顯不同。一是失敗,一是勝利;一是千萬人頭落地,一是“鞭敲金鼓響,人唱凱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