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荀子勸學第一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①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係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係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②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注釋]
①就:接近,接觸。②漸:浸。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能停歇的。靛青從藍草中提取,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寒冷。筆直的木材,符合墨線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能夠彎成車輪,彎曲的程度能夠符合圓的標準了,這樣盡管再曝曬,木材也不會再變直,原因就在於被加工過了。因此,木材經過墨線量過才可取直,刀劍經過磨礪才可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每天多多檢查自己,就會聰明智慧,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不懂得天的高;不下臨深穀,不懂得地的厚;不聽聞前代聖王的遺言,不懂得學問的淵博。吳國、越國或夷族、貉族的孩童,初生時的哭聲一樣,長大後的習俗不同,這是後天教育使他們如此的呀。《詩經·小雅·小明》上說:“哎呀!你們君子,不要隻顧安居放逸!忠於職守,認真從公,品格言行,力求端正。謹慎小心,遵循規範,你的大福,更加增添。”精神境界沒有比潛移默化於聖賢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沒有比無災無難更好的了。
我曾經整天地思慮,卻不如片刻學習獲得的多;我曾經踮起腳跟向遠處眺望,卻比不上登上高處看得廣闊。攀上高處向別人招手,手臂並沒有增長,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向大聲呼喊,聲音並沒有更加響亮,但是聽的人卻聽得非常清晰。借助車馬而行的人,並不是善長行走,卻能行到千裏之外的地方;使用船隻的人,並不是十分善於遊泳,卻能渡過大江大河。君子的本性和平常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隻不過善於借助、利用外物來提升自己罷了。
南方有一種鳥,名為蒙鳩,它用羽毛做窩,還用毛發把窩編造起來,把窩係在蘆葦的花穗上,風吹來,葦穗斷掉,鳥蛋破碎,小鳥摔死。它的窩不是不完好,是窩所係的地方使它這樣的。西方有一種草,名為射幹,莖長四寸,長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看七百多尺的深淵。它的莖並不是能長到這麼高,是它所處的位置使它這樣的。蓬草生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拔;雪白的沙子摻雜黑土中,就會和黑土一樣黑。蘭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泡在尿中,君子就不再靠近它,百姓也不再佩戴它。它的本性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尿使它這樣的。因此君子居住時必須挑選好的地方,外出交遊時一定要接近有道德學問的賢士,這是以防自己誤入邪途而靠近正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