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5.河西走筆(節選)-楊聞宇(1 / 2)

正文 35.河西走筆(節選)-楊聞宇

祁連雪色

兩千裏河西走廊,“走廊”名兒誰起的,起於何代?誰也弄不清。走廊的地麵太空曠、太闊野了,西上的列車,速度顯得慢,氣勢也不雄壯,旅人靜坐窗口,常常凝望南麵的祁連雪峰,沉思,默想。

千裏素白,橫亙長天,不同於中原的青翠山巒,不同於嶺南的霧峰雲嶺。伏天,雪水融彙成萬千條無名小溪向下奔流,山中雪線便徐徐地往上方推移,下奔的溪流是那麼湍急、緊迫;上移的雪線又那樣的遲緩、冷靜。雪花飄落人間,純潔是純潔,卻從來是短暫的。祁連山,卻將純潔素練似的攤開得這樣長遠,貯存得這麼永久,旅人留戀它,它又總是與旅人保持著相當的距離、高度。

掠過綠洲,走廊地帶沒有多少草,芨芨、沙蒿、駱駝刺,呈灰黃色,又緊緊地貼住地皮,仿佛是幾個黃幹臘瘦的老人的剪影貼在戈壁上似的。這遼闊而貧瘠的畫麵上,動物裏最肥的是寬角綿羊,最高的是褐色的駱駝,羊與駝是靠細致、耐心地,一遍一遍地啃齧稀寥、帶刺的草,一枝一葉,一撮一股,才成就了自身的肥巍。沒有祁連雪山拋下的流蘇一樣的無數細流,漫漫戈壁會連這可憐的小草也沒有。小草,是雪山乳汁滋養著的綠色的琴鍵,駝、羊,是鍵盤上緩緩彈出的流動的音符,豐滿的音符。

走廊裏常走風沙,風沙用粗糙的巨掌,用野性的腳板,踢踏得千裏長廊光禿禿的,外表上簡直存不住什麼有價值的物什。因為有了祁連雪,很古的珍寶,反倒給保護住了。酒泉西南五十裏的文殊溝裏,有創建於南北朝及北魏、隋、唐的庵觀寺廟三百餘座,石室、洞窟三十餘處;安西縣城南70公裏,是萬佛峽,在踏實河切割成的兩旁崖岸上,還存有四十多個洞窟,窟裏有座唐代的佛爺坐像,22米高,頭還沒有頂出踏實河岸;敦煌莫高窟,在大泉河西岸的鳴沙山下,存住了四百九十二個洞窟,數千身塑像,最高的33米。東千佛洞、西千佛洞我沒有去過,單是這文殊溝、踏實河溝、大泉河溝,不都是祁連雪水千秋萬代地奔流、切割,才形成的麼!祁連山上倘若沒有雪,在這暴戾、殘酷的大漠上,永遠微笑的佛爺群、非男非女的菩薩們,哪兒去棲身呢?平川窪地聚湖泊,高原溝壑藏墟落,沙漠裏深深的河穀,是神仙們的安樂窩,人們世世代代給佛爺、菩薩晉香、禮拜,佛爺、菩薩也應當向祁連山叩首作揖的。

走廊北側,斷續的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比祁連山矮多了,祁連山是屏風,它們就隻是屏風下的茶幾、小凳。這裏燥寒交襲,剝蝕嚴重,礫石裸露,分布著地質隊的鑽塔。鋼質鑽杆,金剛石鑽頭,呼隆隆向地心鑽探。下麵不見土,盡是一層層大理石岩、灰岩、花灰岩,鑽機日夜高速運轉,鋼石研磨,鑽杆裏得不斷地進水,降溫。這水,是一輛輛卡車從疏勒河運來的,是祁連山的雪水。剛柔相濟,冷熱並進,工人們才從千米深的岩芯裏探出了閃光的鉬、銀、鉛、鋅等礦藏。一旦斷了水,要不上幾秒鍾,價值昂貴的鑽頭就會燒毀。在人手裏,要用空際的雪,澆滅地下的火,地底才肯奉獻出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