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氣場修煉之大師級 第十七章遠危牆,保全自己
1.及時轉化掉痛苦和煩惱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學會及時轉化掉痛苦和煩惱。
如果把人生比作春種秋收,那麼人生的大部分都是在忙碌,而且不如意會有十之八九,但總有秋收的希望。對人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僅是秋收的結果,還包括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成熟起來。
人生中,經曆不如意的事情會很多,所以,人們必須學會轉化掉痛苦和煩惱。然而要做到這一步,首先就必須端正心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不如意,今天的挫折是為明天的成功做準備的。要時刻保持著樂觀的心態,要堅信明天是嶄新的,堅信明天是自己的。還可以反向思考,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把曾經吃苦的經曆作為一種享受,那麼現在吃苦就當作是提前享受。
之所以要鄭重地引出這樣一個話題,目的就是為了端正心態。人已經不如意了,會有一些怨言,如果心態無法端正的話,那麼隻能在社會中一輩子無法出人頭地。許多成功人士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的時候總是將心態放在第一位。無論在什麼艱難的環境中,他們都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他們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所以從來都不放棄努力,最後也就獲得了成功。當我們很年輕的時候,考慮的會比較少,遭受挫折了,笑一笑就沒事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心思就多了起來,輕鬆反而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如果一個人在物質上已經比別人差了許多,那就不要讓自己在精神上再輸給別人。如果精神上都輸了的話,那麼一輩子都很難趕上和超過別人。
人生中受到挫折和委屈是經常的事情,不經受一些挫折和委屈是很難長大的。今天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會讓自己迅速成熟起來,會讓自己迅速學會在逆境中生存,這是一生的財富。
珍惜快樂,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是懂得珍惜的人,因為他懂得珍惜,所以他對生活付出真心,生活也必然不會讓他感到失望。
珍惜逆境的時光。要把現在所做的一切當做打基礎,抓緊一切時間拚命學習,而且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身處逆境,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品質高尚、樂觀開朗、意誌堅定的人在逆境中會生存得很好,在順境中自然更是如魚得水。相反那些抱怨很多的人很難在逆境中有很好的生存,他們不會好好努力,以致到了順境中也很難有很好的生存。在逆境中,人就像在鍛煉自己的身體,能堅持下來的就是英雄。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生活得十分不如意,和他們比起來或許自己已經是很幸運了。當然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的追求,而應該加強自己獨立生活的信心。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從困境中走過來,且十分懷念那段貧困時光。
馮道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他的不如意很多。他剛出仕默默無聞,不為劉守光所重用。他曾直言勸諫,差點被劉守光給殺掉。後來他舉家逃亡,逃到晉陽,好不容易在莊宗手下做了個高官,父親卻在這個時候去世,他隻得回家守孝。等到明宗即位,重用馮道,馮道卻因為出身低微,被同僚譏笑。最後李從厚弄權,隨意猜忌。李從珂造反,他率領文武百官出迎,結果背負罵名。到後晉時,他出使契丹,差點死在沙漠中。回國後,石敬瑭臨終托孤於他,鑒於當時的形勢,馮道選擇了長君石重貴。石重貴即位後不喜歡馮道,而且滿朝文武中十之八九都在非議他。馮道被貶,他很坦然地去地方當了節度使。後來契丹進犯中原,馮道為了保護中原百姓不受荼毒,冒險來見契丹王耶律德光,忍受其奚落,契丹軍隊撤退了。耶律德光逝世,契丹人要拉他陪葬,幸虧有戰亂才僥幸逃脫。
後世很多人看馮道都覺得他十分風光,當了二十多年的宰相,殊不知馮道經曆了多少磨難才有了後來的成就。他出使契丹是九死一生,但他願意去,他對國君已經盡到了作為臣子的忠誠,而且為了國家穩定,他背負著罵名。
人生要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須有大的磨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目的在於讓人動心忍性。
有人說,年輕沒有失敗,其實人生都沒有失敗。如果跌倒了,那麼隻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就可以繼續前進。每一個人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汗水、血、淚、頭腦、恒心、毅力缺一不可。
不經曆風雨,怎麼能見到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處於逆境,難免遭到白眼,冷落,奚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時的苦澀味才會令人思索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帆風順時想不到,也想不深。如果能夠把這種經曆作為人生中的一種動力,就會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生沒有失敗。人生本來就是一出戲,生活就是一個大舞台。隻要能夠在戲中確實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地演繹著自己的人生,隻要心胸不被自己的淺薄束縛,隻要用堅實的臂膀負荷了人生的各種壓力,那麼以後的人生就一定是成功的。
2.不要意氣用事
為人處世不要意氣用事。容易意氣用事的人往往不是把事情弄糟,就是中了別人的圈套。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三位很傑出的武士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捷。三人都十分英勇善戰,被人們稱為三勇士,很受國王的寵愛。久而久之,這三個勇士挾功自傲,橫行霸道,目中無人。而在這個時候,齊國陳無宇想乘機把三勇士收買過去,以推翻齊王,奪取政權。
相國晏嬰看到這種情況,內心十分擔憂。為了國家的安定,晏嬰決定尋找機會除掉這三個勇士。可是憑他的說辭國王肯定是不會殺掉這三個勇士的,但晏嬰想到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被後世稱為“兩桃殺三士”。
有一天,魯國國君來訪,齊王在王宮設宴款待他們。晏嬰、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嬰看到三勇士盛氣淩人、不可一世,心中便有了主意。宴席進行到一半,晏嬰上前奏請齊王,讓他到花園裏摘些桃子來宴請貴客,國王表示同意。於是晏嬰到王宮後麵的花園裏摘了六個桃子回來。這六個桃子,兩國國君各吃了一個,兩國的相國各吃了一個,最後隻剩下兩個桃子。晏嬰提議讓兩旁的文武官員各自報功,誰的功勞大就把桃子賞給誰。
齊王覺得這個主意不錯,還可以增加宴會的喜慶氣氛,便讓他的文武官員各自述說自己的功勞。這時公孫捷首先站出來說:“從前我陪國王打獵時,曾親手打死一隻老虎,解了齊王的圍,這算不算功勞大?”晏嬰說:“這個功勞自然算大,應該賞賜。”於是齊王賞給公孫捷一個桃子,公孫捷感到很得意。古冶子見狀,立即起來說:“打虎不算什麼,我當年在黃河的驚濤駭浪中殺過一頭大龜,救了齊王的命,這功勞可不比公孫捷小。”齊王一聽,覺得他說得很對,於是把最後一個桃賜給了古治子。就在這時,三勇士中的最後一位田開疆實在是坐不住了。他牢騷滿腹地講述了自己領兵攻打敵國,俘虜敵人五百多人,為國家強大立下了赫赫戰功。然後問齊王他的功勞夠不夠大。國王無可奈何,於是安慰他說:“你的功勞確實很大,可是你說得太遲,桃子已經沒有了,下次再賞賜你。”田開疆聽不下去,覺得自己為國征戰反倒受了冷落,而且是在眾目睽睽下受到這樣的侮辱,一時氣憤難平,便當場拔劍自刎而死。公孫捷見狀,也拔出劍來說:“我功勞小而受到賞賜,田將軍功高而沒有得到賞賜,這確實不合情理。”於是順手一劍也自我了斷了。這時古冶子也跳出來說:“我們三人曾經發誓同生死,今天他們二位已死,我怎麼能獨自活著呢?”說完也自殺了。這三個勇士在說話之間就自殺身亡了,齊王連阻止都來不及,所有的來賓也都嚇得目瞪口呆。晏嬰以他的智慧,僅僅用了兩隻桃子,就殺掉了三個勇猛又居功自傲的武士,化解了國家的禍患。
其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抓住了這三個人一個共同的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過於意氣用事。什麼事情他們都不願意思考,如果覺得受了侮辱,要麼和侮辱他們的人決一死戰,要麼就自殺以此來血洗恥辱。這樣的人隻能叫莽夫。他們從來不給自己思考的時候,因此他們往往會中了別人的圈套。很多史學家和作家在刻畫人物的時候,總是把勇和謀分得很開,要麼有謀無勇,要麼有勇無謀。有勇無謀在武將中表現得最明顯,他們往往也是最容易上當受騙的人,似乎在他們生存的那個年代他們顯得過於天真。
事實上,並不是那些智商本來就低下的人才會意氣用事。如果一個人受到奇恥大辱或者背負血海深仇的時候,往往也會意氣用事,劉備就是意氣用事的典型。劉備自從得到了軍師諸葛亮以後,一般都聽從諸葛亮的安排來行軍打仗,但是最後一仗,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告,而是十分意氣用事地率領大軍去進攻東吳。因為他要給關羽報仇。
關羽在麥城被孫權設計俘虜之後,孫權因為愛關羽的才德,勸他投降。但關羽兩眼圓睜,厲聲大罵。孫權考慮很久之後,才叫人將關羽父子推出斬首。
關羽父子被害的消息傳到成都,劉備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劉備從此不吃不喝,每天隻是痛哭不止,連眼睛都哭出血來,發誓要引兵為關羽報仇。劉備還親自在成都南門外主持招魂祭奠,終日嚎哭不止。劉備很快就病倒,政務全交給孔明一人處理。不久曹丕稱帝,漢獻帝被殺,諸葛亮便上表請劉備做皇帝,以繼承漢家事業。劉備先是不肯,後來還是聽從了文武百官的勸告在成都登壇祭天稱帝。
劉備稱帝後便要興兵攻吳為關羽報仇。趙雲勸劉備以天下為重不要出兵,劉備不聽。諸葛亮也率領百官苦苦相勸,劉備心中有一些動搖,然而這個時候,張飛從閬中趕來,哭著要劉備為關羽報仇,劉備聽了張飛的話,決心起兵。
張飛回到閬中,限三日內全軍白旗白甲,掛孝伐吳。部將範疆、張達請求寬限一些時日,張飛不聽,鞭打兩人,而且下了死命令。範疆、張達二人懷恨在心,當天晚上,二人見張飛酒醉未醒,於是殺了張飛,連夜投奔東吳去了。
劉備得知張飛遇害,哭昏在地。第二天張飛的兒子張苞、關羽的兒子關興就來見劉備,劉備抱住兩個侄子痛哭,發誓要替張飛和關羽報仇。孫權聽說劉備引七十萬水陸大軍前來報仇,急忙召集眾將商量對策。諸葛瑾願意前去和劉備談和停戰。
諸葛瑾見到劉備,表示願歸荊州,並送還孫夫人,劉備還是不肯罷休。
孫權見劉備不肯罷兵,於是派趙谘去見曹丕,讓曹丕出兵攻漢中,幫助東吳解圍。然而曹丕隻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但既不幫助吳,也不幫助蜀,聽任兩國交兵。他是寄希望於一國被滅後,再出兵除掉另一國,以坐收漁翁之利。
戰爭初期蜀漢軍隊節節勝利,東吳軍隊節節敗退。傅士仁、糜芳見劉備勢大便殺了馬忠投奔劉備。劉備將馬忠的頭祭在關羽靈位前,又將傅士仁、糜芳二人刀剮祭靈。孫權見蜀軍銳不可擋,便將張飛首級和範疆、張達送還劉備,請求劉備停戰。劉備將範、張二人刀剮於張飛靈前,卻不願停戰。
這時大將闞澤以全家性命作保向孫權推薦陸遜領兵抵抗劉備,孫權下決心用陸遜。築壇拜陸遜為大都督,右鎮西將軍,賜尚方寶劍,遇事可先斬後奏。
劉備聽說陸遜就是定計取荊州的人,便要領兵去戰。馬良勸劉備不可輕敵,劉備就是小看陸遜,領軍攻打各處關口。
蜀軍天天叫罵,但吳軍仍然堅守不戰。天氣炎熱,劉備便令人將營寨移入林中陰涼處。劉備讓吳班到關前誘敵,軍士赤身臥在陣前。吳將徐盛、丁奉要求出戰,陸遜不準,說這是誘敵之計,三日後可見分曉。三日後陸遜領眾將到關上觀望,見吳班兵已經離去,劉備伏兵走出穀口,眾將這才心服口服。劉備又讓水軍順江而下,在東吳境內沿江紮寨。陸遜見時機成熟,便點將出兵。初更時分,東南風大起,蜀營到處起火,蜀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結果東吳軍隊大破蜀軍。劉備逃往白帝城,最後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