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珍視女人,巾幗並不讓須眉 7.瑪麗·居裏:男人永遠的楷模(1 / 2)

第十章珍視女人,巾幗並不讓須眉 7.瑪麗·居裏:男人永遠的楷模

在通往科學之巔的道路上,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在俯視著我們,她的名字叫瑪麗·居裏,她是所有男人應該學習的楷模。談到居裏夫人,人們馬上就想到鐳,會想到她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而且也會想到她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世界上一位卓越的女科學家。而這些成功的取得正是其艱苦卓絕的勤奮工作而得來的。居裏夫人原名瑪麗,出生在波蘭一個貧窮的教師家庭裏,瑪麗的家境雖然貧寒,但卻陶冶了她良好的情操和勤奮的求知欲。她自幼聰明、刻苦,中學畢業後,由於母親過早的去世和父親年邁退休,她不得不輟學出外謀生,去離華沙100公裏的田產管理人Z先生家當家庭教師。但這並沒能消磨瑪麗勤奮刻苦的求學精神。這時瑪麗還不到19歲,她已從一個豐腴的少女變成了一個優雅豔麗的女子。Z先生的長子卡西密爾在華沙讀書回家度假時,發現了家中這位出眾的女教師。她不僅長得很美,而且舞跳的極好,能劃船,會滑冰,聰明嫻雅,出口成章。他深深地愛上了她,而瑪麗也喜歡上了這個漂亮而且很討人喜歡的學生……他們很快就談到了結婚,而且看樣子似乎沒有什麼能阻礙他們結合。Z先生一家都對瑪麗的工作很滿意,他們尊敬她,到了她的生日,他們還送她鮮花和禮物。所以,卡西密爾挺有把握會得到父母的讚許。然而,他得到的結果是父親大發脾氣,母親氣得幾乎昏過去。他們認為,他們最愛的孩子,他是很容易娶到當地門第最好而且最有錢的女子的,現在竟會選中了一個一文不名的女子,難道他瘋了麼?卡西密爾受了嚴厲的斥責之後,動搖了決心,他是個沒有什麼個性的青年。瑪麗感到了富人對她的輕視,覺得很痛苦,她打定了主意,水遠不再想到這次戀愛。一個性格堅韌的人越是在遭受打擊時越發變得頑強。為了使父親不為此傷心,為了每月能給求學的二姐以資助,個性堅強的瑪麗忍受了莫大的屈辱,繼續在Z先生家工作,直至1889年才到了華沙另一位富有的F先生家中。1891年,24歲的瑪麗終於結束了長達近6年的單調的家教工作,坐上了開往巴黎的火車,開始了她光輝燦爛的新生活。她也許沒有想到,她從此邁進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的世界,改變了她的一生。這年11月,她興奮地踏進了著名的法蘭西共和國理學院。入學後,她如饑似渴地刻苦學習,而對那些溫情脈脈親近她的青年人毫不感興趣,她發誓保持獨立的生活,不再談戀愛。每次考試,她都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後來瑪麗同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彼埃爾·居裏結婚,至此瑪麗才真的成為居裏夫人。彼埃爾·居裏是一位天才的學者,他在國內幾乎默默無聞,但已經深為外國同行所推崇,他從小向往科學,頭腦獨特,19歲時,就被任命為巴黎大學理學院德山教授的助手。彼埃爾和瑪麗結婚後,生活很拮據,但他們誌同道合,相親相愛,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進行著科學試驗,而且配合得天衣無縫。當時在歐洲沒有人對鈾射線作過深入的研究,但他們認為,科學必須開拓無人走過的路,不然就不叫科學研究,於是他們選擇鈾射線為題目,探索鈾瀝青礦裏第二種放射性的化學元素。他們買不起這種原料礦苗,就想利用廉價的鈾瀝青殘渣。幾經周折,他們用自己的錢,買到了礦渣。原料有了,卻沒有實驗室,向市政府申請而遭到拒絕後,隻得在理化學校借到一間堆置廢物的廠棚。在這間破爛屋子裏,他們習慣了酷暑和嚴寒,使用著極其簡單的工具,把殘渣弄碎加熱,忍著刺鼻的氣味,連續幾個鍾頭攪動大鍋裏的溶液,居裏夫人是學者、技師,同時也是苦力。夫婦二人以超人的毅力一公斤一公斤的提煉了成噸的瀝青礦渣,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反複的分析、測定和試驗,終於在8噸的鈾瀝青殘渣中,先後發現了釙和鐳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從而為原子能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釙和鐳兩種放射性元素的發現,使這對年輕的科學家狂喜不已。彼埃爾對居裏夫人說:“你應該給它定一個名字!”這位女物理學家安靜地想了一會兒,她的思緒飛向那個已經由世界地圖上消失了的祖國,並且茫然地想到這個科學上的發現將會在俄羅斯、德意誌、奧地利等壓迫者的國家發表。後來她還是說話了:“我們可否叫它‘釙’?”因此,1898年7月,他們在理科博士學院報告書裏寫道:“我們相信我們由鈾瀝青礦提出的物質,含有一種尚未經人注意的金屬,它的分解特性與鉍相近,若是這種新金屬的存在確定了,我們提議把它叫做‘釙’,以紀念我們中之一的祖國。”鐳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居裏夫婦每天收到大批的信件,全世界都為這項空前的業績感到振奮。瑪麗和彼埃爾聲譽鼎沸,1903年12月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鐳的發現將創造出億萬財富”,如果居裏夫婦呈報專利的話,他們將從世界各國得到製鐳的專利費。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瑪麗和彼埃爾認為,科學應當屬於全人類,毅然毫無保留地公布了他們苦心研究的成果。結果首先向居裏夫婦要求提煉鐳的實業家發了大財。20年代初期,一克鐳的價格高達10萬美元(合當時一百萬法郎,現在的七、八百萬法郎)。30年代,加拿大發現了鈾礦之後,爆發了一場價格戰。一項卡特爾協定於1938年規定,一克鐳的最低價格為兩萬五千美元,可想而知,如果居裏夫婦索要專利,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然而,他們作出的不要專利的決定,既符合他們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大公無私,也符合科學精神。正當他們在科學高峰上勇敢攀登、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時候,一個震驚世界的不幸事件發生了,當彼埃爾通過道芬街前往巴黎科學院時,被一輛拉貨的馬車撞倒了,顱骨壓壞,當場喪命。彼埃爾的遇難,像晴天霹靂,使瑪麗遭受了一場難以支撐的打擊。那年,她38歲,丈夫的去世使她失掉的不僅是日夜相伴的愛人,而且是在科學研究的艱苦道路上共同奮鬥的親密戰友。瑪麗失去了愛侶,世界失去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許多表示悲痛的文件送到克勒曼大道,簽名的有國王、有部長、有詩人、有學者。法國著名化學家、法蘭西外交部長馬斯蘭·伯特婁的唁電說:“噩耗傳來,如聞霹靂。這個天才的發明家對於科學和人類已有絕大的貢獻,而且我們仍在期望他還有更大的貢獻!俄頃之間,這些完全消失了,或者已經成為一種記憶!”居裏夫人畢竟不是一般女性,她有著堅韌的個性,殘酷的打擊並沒有擊倒這位堅強的女科學家。她在處理完喪事之後,毅然鼓起勇氣,擔負起彼埃爾遺留下的工作。地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和指導實驗之外,還埋頭整理丈夫的筆記和遺稿,繼續進行放射性的研究工作。命運奪走了她患難與共的丈夫後,瑪麗·居裏並沒有就此消沉,她決心一個人擔負起兩個人的工作,而且要設法完成得更好些。她的工作條件依然很差,而且還經受著外界的諷刺和挑戰。她隻用十厘克微乎其微的純鐳鹽,精心操作,經過四個寒暑,她終於通過汞陰極電解鐳溶液的辦法,成功地使一塊極小的然而是不可爭議的白色金屬濃聚,這便是她要製造的鐳,她測出熔點為700度。同時她也駁擊了向她挑戰的德國化學家維利·馬克瓦爾德。這位化學家認為自己發現了一種新的放射性物質“碲”。而瑪麗確信這種放射碲隻不過是她早已發現的釙而已。經過十個月的觀察之後,瑪麗徹底打敗了那位不幸的化學家。居裏夫人勝不驕,敗不餒,這種堅韌不拔的個性永遠鞭策她勇往直前。她的研究成果,再次受到世界科學界的重視,1911年末,瑞典科學院的評判委員會,再次授予她諾貝爾化學獎,並取得了“鐳王後”的稱號。瑪麗兩次獲得20世紀學者的最高榮譽,18次獲得國家獎金,獲得了世界上108個名譽頭銜,堪稱獨步科學界。在榮譽麵前,居裏夫人隻有一句話:“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事實,不應該注意人的等級觀念。”即使是論功行賞,她也覺得難以接受。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裏夫人是惟一不為榮譽所顛倒的人。”居裏夫人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健康受到了嚴重損害,兩手被鐳射線燒得傷痕累累,並得了致命的血液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她的身體愈來愈壞,視力急劇下降,耳朵轟鳴,她憂心仲忡,擔心無法再工作了。人們一再勸她休息治療,都被她謝絕了,她說:“我的生活是不能離開實驗室的。”在晚年,十多年時間內也帶病寫出了30多種科學報告,多種高深的科學理論著作,每天仍然工作14小時,直到1934年7月居裏夫人閉上了她那雙智慧的眼睛,終於實現了她“把一生獻給科學”的誓言。居裏夫人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也是勤奮的一生,在科學的道路上,她的執著和奉獻精神值得所有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