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曆經三年斟酌修改而成的。自2000年選定此題以來,兩個三年過去了,這一段治學曆程中的艱辛已經逐漸淡去,隻剩下一份份感謝銘記於心。
2000年9月,我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攻讀博士學位,不久與導師史革新教授商定以“羅澤南理學思想研究”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正是在史先生的悉心教誨下,我踏入了理學研究的領域。可以說,本書從框架的設計,到語言的錘煉,無不傾注著恩師的心血。
三年讀博期間,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的龔書鐸、鄭師渠、王開璽、李帆、王東平、張昭軍諸位先生也給予了我很多教誨和幫助。清華大學曆史係劉桂生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鄭大華先生,從我的論文撰寫伊始,就一直關注進展,他們在許多問題上的精辟見解,使我得到很多啟示,令我受益匪淺。
我還要特別感謝在百忙之中認真評審我的博士論文或惠然出席我的論文答辯會的清華大學曆史係劉桂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程欺教授、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李喜所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梁景和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史學所陳其泰教授等,他們對我的論文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大大開闊了我的思路,對我修訂書稿助益頗多。
2004年9月,在成崇德、朱誠如、楊念群諸位先生的肯下,我得到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提供的研究基金,進入中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跟隨楊念群教授從事博後研究工作,研究晚清湖湘理學群體。在指導我做博士後報的同時,對於我的博士論文,楊念群教授也給予了極大的注。此外,在博士後期間,黃興濤、黃愛平、李尚英、夏方、何瑜、祁美琴、劉鳳雲、劉文鵬諸位先生,也給予了我多教誨和鼓勵,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6年7月,我進入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任教,得到史係各位老師的關心和幫助,在他們的支持與鼓勵下,我獲了中央民族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資助,這也是本書得順利出版的一個契機。
理學家程顆有詩雲:“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依柳過前川在今後的治學道路上,我希望能夠始終保持誠敬與和樂。
作者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