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序
中國傳統儒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期間大儒輩出,代有標新。而在宋、元、明、清時期,理學成為傳統儒學發展的主要形態,統治中國思想學術及社會領域長達數百年之久。理學,又有道學、宋學、義理之學、性理之學、心性之學等名稱,近代學者則名之為新儒學,其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理學萌芽於唐及五代,經北宋學者周敦頤、邵雍、張載、程穎、程頤等人的闡發,初具形質。到南宋,大儒朱熹在繼承周敦頤、二程思想的基礎上融彙各家,建立起帶有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特征的新儒學,進一步完善了理學學術體係。誠如論者所謂:
自沫、酒祖而群言亂,有宋朱子集滌、洛之大成,以上溯孔孟,於是道之晦者複明,如日再中類。由二程、朱熹一派學者所闡發的理學通常稱為程朱理學。
而與朱熹同時期的陸九淵則發揮孟子注重主觀精神的思想,提出以“心即理”為核心內容的心學學說,與朱熹一派相杭衡。
明中葉,王陽明吸收陸九淵的思想提出“致良知”的學說,猛烈抨擊程朱理學,樹起陸王心學的旗幟,形成程朱、陸王兩派雙峰並峙、紛爭不已的局麵。此兩派的分歧和爭論深刻地影響了以後理學的發展走向。
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因受封建統治者的推崇而成為各代王朝的官方哲學。尤其在明、清兩朝,統治者進一步強化了程朱理學的地位和作用,把儒學學統、道統與王朝治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致使理學充當了官方意識形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顯學。
就清代理學而言,清初時,程朱理學備受清朝統治者的推崇,一度呈現興盛局麵;陸王心學因受到來自於各方麵的抨擊和壓製而走向衰落。之後,程朱理學也受到新興考據學的挑戰步入發展的低穀,其顯學地位讓位於一度如日中天的漢學。嘉道年間,清朝統治弊端叢生,危機日甚,學術出現了轉換的契機,部分士人把程朱理學視為“正學術,挽人心,匡世道”的寶方良藥,為其振興而奔走呼號,揭開了程朱理學在晚清“複興”的序幕。到鹹同年間,一些理學派士人借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機,投筆從戎,從軍從政,乘機崛起。清政府亦為自救而標榜“正人立朝”,提拔、重用曾國藩、僑仁、李棠階等一班理學大臣,從政治上為理學的振興鳴鑼開道,最終促成了理學在晚清的“複興”局麵。關於理學在晚清的’‘複興”,梁啟超用了“宋學複興”的概念來闡述。他說:
當洪、楊亂事前後,思想界引出三一,宋學複興。乾、嘉以來,漢學家門戶之見極深“宋學”二字,幾為大推所不道,而漢學家支離破碎,實漸已惹起人心厭倦。羅羅山澤南、曾滌生國道、鹹之交,獨以宋學相砒礪,其後卒以書生犯成功名。他們共事的人,多屬平時講學的門生友。自此以後,學人輕蔑宋學的觀念一變。從學術特點上看,理學以傳統儒學為基幹,融彙佛家石道家思想,以“理”、“道”、“心”、“性”等概念為墓本學術範疇,重新闡釋了儒學的宇宙論、道德論、曆史觀和方法論,使儒學的思辨性、哲理性得到增強,改變了儒學自漢、唐以來以訓話、注疏為主要研究方式的學術傳統,增強了儒學的思辨性、哲理性和應變性。作為一代顯學,程朱理學以其明顯的政治、學術優勢,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波及政治、教育、道德、學術、思想、文藝乃至社會生活、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麵,為同時期的其他學說所難以企及。
理學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研究成果不斷湧現。侯外廬等主編的《宋明理學史》、張立文的《宋明理學研究》、錢穆的《朱子新學案》等著作,便是理學研究中的扛鼎之作。然而,揍之目前學界關於理學的研究狀況,發展極不平衡。多數成果都集中於對宋明理學的闡述,而對於清代理學,尤其是對晚清理學的研究,則相對薄弱,無論在宏觀領域,還是在微觀領域,都有許多9待研究的課題。我的學生張晨怡同誌所作的博士論文《羅澤南理學思想研究》即為這方麵的一個富有新意的選題。
羅澤南(1808-1856),字仲嶽,號羅山,湖南湘鄉人。諸生出身。早年在原籍做塾師,以授徒、著述為業。鹹豐二年(1852),在籍倡辦湘勇,以書生典兵,積極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的軍事活動,後因軍功授道員,加布政使銜。鹹豐六年(1856)在武昌與太平軍作戰時負傷,同年三月因傷勢過重,不治而亡。清政府予謐“忠節”,令以巡撫陣亡例議恤,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設專祠祭奠。談到羅澤南,一般史書多局限於對他軍旅生涯的闡述,而對他作為理學家的一麵,諸如其思想著述、講學授徒等學術、教育活動等方麵,則很少涉獵和展現,挖掘不深。其實,羅澤南不僅是湘軍中的一員曉將,而且還是道鹹年間一位頗有學術造詣與成就的理學家。他潛心理學二十年,留下豐富的學術著作。郭滿壽為其撰寫的《年譜》峨:“所著有《周易附說》、《讀孟子劄記》、《西銘講義》、《小學韻語》、《人極衍義》、《皇輿要覽》及《詩文集》八卷。”此外,還有郭氏未及的《周易本義衍言》、《姚江學辨》等著作,其中不乏闡幽發微、鉤玄抉要的上乘之作。羅澤南多年講學,“從之遊者數百人”,培養出大批篤信理學的生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