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附錄:李叔同年表簡略
1880年清光緒六年庚辰一歲
10月23日(農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儒商望族。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出生之時,父年68,母方19。
李叔同的家族祖籍浙江平湖,先世因營鹽業而遷籍北上,遂定居於天津。數代營商,家業漸殷。父李世珍,字筱樓,為清同治四年進士,曾任吏部主事。不久辭官,紹承祖業,主營鹽業,兼錢莊業,為津門巨賈之一。生母王氏,為李筱樓側室。
李叔同排行第三。長兄文錦,青年時因病英年早逝。次兄文熙,字桐岡,又字敬甫,清末秀才,後成為天津一帶名醫。
1882年清光緒八年壬未三歲
李家遷入山西會館南路西大門(今糧店後街60號)新宅。新宅共有4個院落,40餘間房。李叔同的青少年時代即在這裏度過。
1884年清光緒十年甲申五歲
生父因病辭世,享年72歲,喪儀殊為顯赫,延僧誦經多日,並為舉行“放焰口”等超度亡靈的儀式,給年幼的李叔同留下奇特而深刻印象。
是年開始從生母王氏誦習古詩及世訓格言。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丙戌七歲
從兄文熙接受正式的啟蒙教育。最初接觸的蒙學讀本是《玉曆鈔傳》、《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之類孝悌倫常和處世格言,不久開始攻讀昭明太子的《文選》,在記憶力和理解力方麵表現出優異的稟賦。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戊子九歲
是年,有在普陀山出家的王孝廉,返居天津的無量庵,李叔同早寡的大侄媳常從之學“往生咒”、“大悲咒”等通行的佛教密咒,李叔同也時常跟著在一旁聽習,不久即能背誦。
在家館從常雲莊先生受學,讀《唐詩》、《千家詩》等。其後幾年分別課習文學、曆史、訓詁等方麵的各種名著,如《四書》、《古文觀止》、《爾雅》、《說文解字》、《史記》、《史漢精華錄》、《左傳》等。經過七八年的家館教育,李叔同在經史文學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啟蒙讀書的同時,李叔同開始學習書法。初習楷書,臨摹過柳公權、文征明、劉石庵等楷書名家,其為人所見的書法作品中,最早的一件是他11歲時所書寫的柳公權《玄秘塔》扇麵,已經頗見功力。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壬辰十三歲
於學訓詁的同時,開始習篆,摹《宣王獵碣》等,日寫500餘字。受當時書法界尊碑抑帖之傾向的影響,書法學習漸熱衷於碑體。正是其後在碑版中的多年浸習,為他日後自成一家的書法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十五歲
文才初露,曾吟“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之句,顯露出獨特的憂鬱氣質及對無常的敏感,日後之出家,似已於此暗顯端倪。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十六歲
入城西北文昌宮附近的輔仁書院就讀,學習八股製藝,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其間以才華橫溢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十七歲
開始留意於新學,學習算術和英語。
從書印名家唐靜岩習書法篆刻,書藝大進,並從津門宿學趙幼梅學詩詞。
此間交友極廣,所交友人多為各界名士,如書法家孟廣慧、華世奎,畫家馬家桐、李采蘩,教育家嚴修、周嘯麟,金石家王襄、王釗,詩人十呤笙、王仁安等,與這些良師益友相與過從,熏染陶冶,其藝術上的潛質由此得以充分的發展。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十八歲
奉母命與天津某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但李叔同與她之間在性情上似乎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樁婚姻並不算美滿。兩人婚後不久曾生有一子,乳名葫蘆,不幸夭折。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九歲
是年6月,清光緒帝頒布詔書,開始維新變法。李叔同深感歡欣鼓舞,曾刻印“南海康君是吾師”以明心誌。戊戌變法失敗後,為避嫌疑,同時也為離開大家庭,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於10月間,與母親、妻子一起南下上海,賃居法租界卜鄰裏。
加入“城南文社”,與許幻園等人結為摯友。所作詩文,為社中之冠,在上海文藝界內,嶄露頭角。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二十歲
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結為金蘭,號為“天涯五友”。
得名硯“漢甘林瓦硯”,10月,集友人題詞,編印《瓦硯題辭》。
1900年清光緒二十年庚子二十一歲
是年春,受許幻園之邀,全家遷入位於城南金河橋邊的許宅“城南草堂”。將自己的印章作品及所藏名印集成錄成《李廬印譜》一冊,這是他個人作品的第一次正式出版,同時又與黃仰宗、朱夢廬、高邕之等書畫家,在上海福州路楊柳樓台舊址組織成立“上海書畫家公會”,每周出版書畫報一紙,作為副刊隨《中外日報》發行,這是上海書畫界發行的第一份報紙。
是年秋,編錄《詩鍾彙編初集》。
11月,次子李準出生。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辛醜二十二歲
年初,出版《李廬詩鍾》。
因八國聯軍入侵,牽念家人,2月間,北上天津省親。適兄文熙赴豫,李叔同本欲前往,因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道路阻滯,未能成行,遂在津滯留月餘。回滬後將個中所見所聞,憂喜苦樂,寫成組詩《辛醜北征淚墨》,表達了強烈的對國土淪喪,山河破碎的悲憤之情。代表作有《夜泊塘沽》、《遇風愁不成寐》、《感時》等篇,在上海文壇引起很大反響。
夏秋之交,以李廣平之學名考入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特科班,受教於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門下,同學中有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著名人士。期間受到近現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並對法律產生興趣。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二十三歲
繼續在南洋公學學習。
這年秋天,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資格赴杭州參加鄉試,未中,仍回南洋公學就讀。
11月,南洋公學因校內新舊思想的矛盾引發大規模的退學風潮,為抗議校方的蠻橫專製,特科班的學生集體追隨蔡元培退出南洋公學。
退出南洋公學後,曾到上海的聖約翰大學短期執教過一段時間。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十四歲
李叔同翻譯的兩部日本人的法學著述《法學門徑書》和《國際私法》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李叔同由此成為將西方近現代法律思想傳介到中國的先驅者之一。
是年秋,曾赴河南開封應鄉試,再次不遂。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甲辰二十五歲
因心情憂憤,乃寄情聲色之中,常與歌郎、名妓等以藝事相往還,並不時參加票友演出,曾客串演出過《白水灘》、《扒蠟廟》、《溪皇莊》等劇目。
是年加入以興學強國為宗旨的滬學會,主持演劇部的活動。
從此接受了較為係統和正規的音樂訓練,開始嚐試歌曲創作,曾經廣為國人傳唱的《祖國歌》即是他選曲填詞創作的第一首歌曲。
12月,三子李端出生。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二十六歲
編寫《文野婚姻新戲冊》一劇,屬於中國早期學生演劇運動中較為成熟的作品。
3月10日,生母王氏病故,李叔同偕妻兒護送母親靈柩回津。為破除舊習,特為亡母舉行新式追悼會,開風氣之先。
5月,李叔同早期歌曲創作的代表作《國學唱歌集》由上海中新書局出版發行。歌集共收25首歌曲,其中正集中的15首係為中國古典詩詞的名篇選配西洋樂曲而成,鮮明地體現了用新的音樂形式來弘揚國學精粹的創作宗旨。它的完成標誌著李叔同已躋身於中國現代音樂先驅人物的行列。
這年8月,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準備專攻西洋美術,兼習音樂。臨行前作《金縷曲》,係其一生所作詩詞中最為慷慨激昂的一首。
因錯過當年的入學考試時間,李叔同在日本的第一年主要是自學,並開始嚐試野外風景寫生。
到日本後不久,即為高天梅主編的《醒獅》雜誌撰寫了兩篇美術專論《圖畫修得法》和《水彩畫法說略》,向國人介紹西洋繪畫,並表達了改良傳統國畫教學的意向。
曾與友人籌劃出刊《美術雜誌》,後因留日學生抗議日文部響應清政府的要求,加強對留日學生思想言行的控製,不少學生憤然罷學歸國,刊物未能編成。李叔同留滯東京,以一人之力,獨立編行《音樂小雜誌》。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二十七歲
2月上旬《音樂小雜誌》在東京印訖,隨即寄回國內,托友人代為發行。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份音樂專刊,這份小雜誌有著開創性的意義。
6月,加入東京重要的文學社團“隨鷗吟社”,這是日本明治末期最負盛名的漢詩團體。其詩作深為日本漢詩大家所推崇。
7月,順利通過了東京美術學校的入學考試,自此進入這所著名的日本藝術院校深造,專攻西洋繪畫。他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的時候,正值歐洲印象主義開始傳入和影響日本油畫界。在這種新的風格還普遍為人感到陌生和怪異的時候,李叔同很快以其敏銳的藝術直覺感受到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並作過深入研究。其日後的繪畫創作即深受印象派及後印象派風格與技巧的影響。
11月,加入了東京另一個以探索和改良藝術為宗旨的文藝社團,由著名作家和戲劇家坪內逍遙與島村抱月組織的“文藝協會”,受坪內逍遙改良戲劇文學的影響,逐漸萌生了組建劇團排演新劇的設想,為此還在業餘時間從戲劇家藤澤淺二郎和川上音二郎研究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