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三章 競拍(1)(1 / 3)

劉道源此時正在仔細的看競拍結果,他發現最後獲得競拍成功的竟然是王銳,臉色頓時就笑了,然後自己搖搖頭,若有所思的用手指敲擊著自己的腦門。

“怎麼?你看出什麼貓膩?那個王銳不就是在燕城出名的撿漏王嗎?在那邊的客戶資料裏,還特別紀錄了他幾次撿漏的經過。”方丹是看到劉道源若有所思,才跟著也留意起王銳來的,“可業內的人都說他就是個什麼都不懂的棒槌,說他的身後有高人指點,這一次會不會也是如此呢?要不他幹嘛跳高叫那麼高價?那種叫法根本上就是告訴其它人,別跟他爭,事實上他也的確是做到了。”

劉道源聽著方丹說,點頭認可了對方的判斷,同時也是鼓勵方丹繼續說下去。

“我在想,是不是我們又遺漏了什麼?如果事後,王銳那邊拿出什麼可靠的考證,最後確定那套瓷器的真實價值,到時候我們這裏怕是要被菲爾德詬病了。我記得,那個王銳你是認識的,甚至很熟悉,是不是可以考慮讓他低調一些?”

“沒有必要,如果那樣限製,恰恰違背了拍賣中僅有的樂趣了,拍賣,都明碼實價了,就完全沒有懸念了,多枯燥啊?再說了,這次專場拍賣,送拍物品的鑒證工作可不是以你方丹公司為主的,你們隻是在認可他們的鑒證,而製定起拍價也是經過他們許可的,你這裏是人間的公司,不是神仙的公司,他們都沒看出來,憑啥叫你們看出來?人家花錢買回去,肯定要做認真的研究啊,研究出來的成果難道不是一種無形增值的手段嗎?這在西方的法律上是得到承認的,所以啊,你剛才的說法純屬瞎操心,看吧,也許很快就會有結果,也許還要等上若幹年,那個王銳今非昔比,手上錢多得是,誰能保證他不是花錢給自己找樂子?”

經劉道源這麼一說,方丹也是無話可說了,自己的拍賣師把那套不起眼的瓷器拍賣出起拍價四倍的價格,菲爾德還想怎麼樣呢?誰叫他們自己沒研究出來?

那陶瓷器算是上半場的壓軸,還算不錯,最後鬧了點小彩頭,拍賣會休息了十五分鍾後,繼續拍賣,下半場拍賣的速度明顯加快,許多物品都是按照起拍價的一到二倍而最後落錘,現在看來,這次的專場拍賣已經算是成功了,最後結算,獲得的收益要比預計的至少搞出一倍多,這就極大的緩和了哈維的壓力。

按照方丹為哈維公司設計的拍賣策略,這第一場專場是試探社會對這些出土文物的反應,同時,也是放出一些來不及深入研究的物品,讓那些競拍到手的人去研究和發掘幕後的曆史,說白了,就是下了一次巨大的釣魚餌,一旦成功,哈維公司後麵的那些難以修複和存在各種謎題的物品就可以進入頂級拍賣市場了,而且,以後再送拍,數量就沒可能這麼大了,會逐步的減少,就好像羋凡的那幅《仿富春山居圖》水印版,大家都知道還有幾幅存放在平濤文化公司那裏,可現在就是不拿出來了,使得眼下那些已經競拍到手的博物館裏的畫作身價不停的上漲,光是出租的價格,就已經接近當初拍賣價格的一半了,可想而知,現在手上有畫的人該有多牛氣,什麼通貨膨脹啦,貨幣貶值啦,都與那些持有者沒關係了,他們的收藏成為自身財產保值的最好證明。所以,在今後,哈維公司目前的存貨隻會越送拍越少,拍賣的價值也會越來越高,關鍵就是這首場拍賣要策劃好。

方丹是在商言商,他的策略包含著資本運作、市場引導和饑餓營銷等多種複合手段,沒有這樣一整套的拍賣營銷策略,就菲爾德那種千年老妖,哪裏會輕易的把整個拍賣活動一攬子交給方丹公司?事實上,在哈維公司商業運作後,也有不少藝術文化公司找上門談一攬子收購的事宜,對此,哈維是堅決不答應,菲爾德在綜合考慮後也不同意,這才使哈維公司的商業模式堅持到了今天。

菲爾德不懂得這些彎彎繞繞,他身邊的朋友裏也沒有幾個懂得古玩這個行當裏的運作方式,如果按部就班的去進行考證和鑒定,那可是比修複花的錢還要多得多,按照那些大學裏的教授們的意思,把所有的考證鑒定工作做完再送拍,可這些教授沒有去計算成本和公司運作的資金鏈,如果那樣搞,哈維公司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生資金鏈斷裂,到時候如何去籌資和融資?就算是有,那就會被動的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裏,缺錢了,去融資,然後拍賣獲得了收入,然後去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