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憂患常存,狼族長盛不衰之道 5.想成為強者,就到實戰中學習吧
幼狼成長為成年狼就是一個不斷成長、不斷學習的過程。它們起初在父母及叔伯狼的帶領下學習捕食獵物,進而逐步地具備了獨立的捕食能力。隨後,它們離開父母,獨自去捕食獵物。因為狼知道,如果不能成為一匹真正的狼,就隻能當一隻軟弱的羊了。給一個人一條魚,你隻能喂飽他一天;教一個人釣魚,你就能喂飽他一輩子。
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狼成功捕食的幾率並不高,而且經常有失敗白忙活的時候。但它們不會氣餒,總結失敗的教訓。當它們成功捕食後,也不驕傲,而是總結經驗。就這樣,狼通過不斷的實踐,不停地獲得知識。因為狼懂得隻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是非常重視實踐的。一天,他去修母親的手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時要帶學生在一旁觀看。這天下午,他和學生們仔細地看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裝上的全過程。當下,他在亨達利表店買到了修表工具,和幾個學生動手拆裝了一隻舊表,直到午夜才大功告成。他和學生們高興得不亦樂乎。
光有理論知識是不行的,隻有通過實踐才能逐漸掌握,才能變成自己的能力。“紙上談兵”便是個教訓。
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境,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曾寫過《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就是一個能夠很好地把書本知識與實踐聯係在一起的人。
顧炎武在明亡後,大部分時間在北方活動,考察山川形勢、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每次出行,他總是用二騾二馬載書,經過邊塞、關哨、山川,就向當地老鄉詢問、了解有關知識和情況,如果所聽到的跟以前所學的不相合,就打開書籍對勘,加以觀察思考。經過長期積累,他終於有很多發明發現,寫出《日知錄》等傳世之作。
他的這種學以致用,一代實學的風氣,這種把書本知識與實踐聯係在一起的做法對我們仍然有現實意義。
狼在捕食獵物的過程中,總是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有時,甚至是他人的教訓也被自己吸取。狼的生存世界是很殘酷的,一方麵有獵人的攻擊,另一方麵是其他大型食肉動物的捕食。但是狼在與這些困境作鬥爭的過程中,總是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最後才能一代又一代地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