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1 / 2)

1951年8月16日,前上海青幫大享杜月笙。病死香港。

1981年8月16日,中國上海陝西北路派出所所長辦公室,

電話鈴突然響起。所長一把拎起:“我是張武,說。”一麵瞟瞟指導員。正和片兒警,女偵察員交換著意見的林業山,也停住了話頭瞟著張武。

“……哦,真是的?我冊那娘隻B!小赤佬,可真會軋鬧猛呀?好的,請領導放心,我們一定完成任務。”

放下話筒,

先看著女偵察員。

“小沈,怎麼搞的?不是還行的呀?”貌似一個女大學生的小沈,先是震驚,然後鎮靜的回答:“所長,自老太太生了一場大病後,經我多方麵排查,精神和身體恢複尚可,可畢竟過了百歲,朝夕變化太快。請所長放心,我馬上再去。”

張武緩緩搖頭。

“不用了,據內線彙報,老太太己走到了盡頭,咽氣也就在這分秒之間。”

又看看指導員:“老林,歲月無情,你那個同姓也經不起折騰呀。”瘦削臉的林指導員嗖的站起來:“我們走吧,不能讓倆老太太就這麼輕易逃脫了人民的懲罰。”

一行四人,

匆匆走出了派出所大門。

夕陽西下,一片金黃,到處喧嘩聲聲,滿街人頭晃動。這兒是舊上海有名的西摩路小菜場。西摩路小菜場,大約是僅次於虹口三角地小菜場的、舊上海最大規模的鋼筋水泥結構的多層室內菜場。

上海傳統街市是露天的、在居民區附近自然聚居的。

室內菜場從西方傳入上海,最早在19世紀末。

租界當局為便利外僑采購和對中國攤販便於管理,率先在租界地開始起造這種便於打掃清潔,又可避風雨的室內鋼筋水泥小菜場,繼而在上海各區推廣。

時過境遷,曾是法租界的西摩路變成了今天的陝西北路。

西摩路小菜場也早改稱陝西北路菜場,簡稱陝北菜場了。

張武一行穿過菜場,直奔目地的。在距菜場千米之外,是一個天然的拐角。一條白天路麵濕漉漉黏嗒嗒,夜晚卻永遠是生生猛猛的,連帶半夜時分鄰近的南京西路上的霓虹燈,都相繼熄滅了。

這裏居然還有老虎灶爐膛,仍徹夜不熄。

一片通紅的小路,從右麵伸進去。

二麵是低矮棚房和三四層高的舊小木樓,間距窄小得大約隻有五六米,家家門前堆積如山,雖然雜亂卻也整齊幹淨。

小樓窗口伸出的各色各樣的晾衣杆,雨後春筍般的看似交替搭在對方的吊欄上,各式衣物被單花花綠綠,泛著五月夕陽的金黃,在微風中飄蕩——典型的上海市井弄堂風光。

居民們三三兩兩正在各自家門內吃飯。

張武一行匆匆走過。

有阿婆大伯熱情招呼:“張所長,進來坐坐的呀。”“林指導員,阿拉剛上桌,一起吃吃的呀。”二所領導一麵疾行,一麵微笑搖頭。

一行人走到弄堂後段,

一個正在清掃的保潔大媽抬頭停手,

她捏著掃把對著林業山招呼:“指導員,您好!張所長,您好!”“好的呀,辛苦啦。”

林指導點點頭,擦身過時停停,壓低了嗓門兒:“A,怎麼樣了?”“快的呀,要咽氣了。”保潔大媽警覺的掃掃四下,悄聲回答:“Y,正守在她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