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堯以二女妻舜觀其內,使九男與處觀其外,以考察舜的品行。又\"納於百揆,賓於四門\",試驗他的才能,最後叫他\"入於大麓\",讓烈風驟雨和虎狼蟲蛇考驗他的勇氣,舜逐一通過了考驗,堯放心地把國君之位讓給舜,卻割舍了不肖之子丹朱,成為曆代賢君之美談。
舜執政以後,傳說有一係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係,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舜將天下劃為並、冀、幽、營、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確定各州的邊界。
同時,舜對官員們三年進行一次考核,三次考核決定升降和處罰。因此,大小官員都努力建功立業,而其中禹的功勞最大,因為他劈開很多山嶺,引導洪水流入大海,確定九州的劃分,各自按規定前來朝貢。在五千裏的範圍內,無論是南邊的交趾,西邊的戎、析支、渠廋、氐、羌,北邊的山戎、北發、息慎,還是東邊的長夷、鳥夷,都受到安撫,天下人全都感戴帝舜的功德。
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使得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
二這個時候黃河洪水泛濫,湮沒了無數百姓家園;更有妖獸興風作浪,危害人間。舜在位時黃河洪水泛濫更加嚴重了,鯀受命治理水患,鯀受舜帝之命,乃專心於治水大業上。他暗思:洪水滔滔,隻有堵之,方可不讓其危害人族,是以征調了大量的百姓前來掘土堵水,哪裏有洪水肆孽,便去哪裏堵截。如此洪水日後一丈,圍土便日高一丈,九年之後,耗費了人族無數地人力物力,黃河之地隨處可見堆得高高的土牆,洪水被堵,一時沉寂了下來!
鯀以為洪水已被他製伏,於是報與舜帝。舜帝大喜過望,於家中招待眾臣,同賀鯀治水之功。
天降暴雨,暴雨衝破了圍著洪水地土牆,洪水湧出,湮沒了無數的百姓莊稼,死者無數!最後舜無奈,為了給人族一個交代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隻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