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曾國藩 第一章行事滴水不漏——天下之事,貴在謹慎(2 / 3)

官宦之家,一是有權,二是有勢,有權有勢就少有顧忌,多有優越感。有了優越感,往往不大注意他人的感受,不把別人當回事。言談舉止中總有不可一世的感覺,時時處處都顯出高人一等的氣派,久而久之,就會有意或者無意地養成一種傲氣。人生的衰敗也由此開始。

當曾國藩身居高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曾國荃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了很多奉勸的話,曾國藩當即寫信表示讚賞。他覺得古代的君主有直言進諫的良臣,今天兄長有積極相助的賢弟。自己的官位太高,聽到的規勸聲音越來越少,正在為此憂慮。如果弟弟能對自己多加規勸,再加上一二好友,這樣也許能幫自己避禍免災。凡是身居高位的人,都是敗在自以為是、不聽忠言上的。

曾國藩勸誡曾國荃身居高位,不可驕傲,但曾國荃總是置若罔聞。曾國藩在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中再次規勸道:“你對我的勸誡,總是不肯虛心接受,動輒辯論一番,這不可取,我們身居高位,萬眾矚目,不可不慎。大凡總督巡撫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自滿自足。君子過人之處,隻在虛心而已。不但我的話你要細心尋思,而且外邊所有的逆耳之言,你也應該仔細回味思考。”曾國荃對於其兄的勸說不以為然,他認為天下是勢利者的天下,是恃強淩弱者的天下。這種現象並非一時的氣象,自古就是如此。

曾國藩反駁了曾國荃的觀點,他認為特立獨行、不畏強權也有不妥之處。柔不是怯弱的意思,而是謙虛退讓。一個人求享受又求名利,處處都想贏得美滿,沒有一件事有謙虛退讓的意思,斷然不會有好的發展。

曾國藩為了使兒子不滋長驕傲的情緒,不至於蛻化墮落,主張家中不積錢,也不為兒子置辦田產,認為金錢和田產最容易滋生奢驕之氣。他所以持如此堅決態度,一則是因為他一貫有不以買田置屋留給後人的思想;二則曾國藩對清正廉明的官吏比較敬佩。正是如此良好的家教,使曾氏後人中出現了不少英才。

“滿招損,謙受益”,曾國藩處處自謙自抑,揚人抑己,虛懷若穀,終身自視不足。無論是治軍作戰還是文吏公事,他都以謙字為先,從不爭功搶勞,貪戀權勢,相反地,敏感時期他還主動請求減權。

曾國藩一方麵執著於實現自己的抱負,一方麵又善於從“名利兩淡”上下功夫,講求謙讓退卻,所以能保身有道,安享晚年。可見,一個人若想每天都有進步,就要常保一顆謙虛之心。

小心行事,得意不忘形

時刻觀察著身邊的動靜,認真處理每一件事情,並且在做事之前,深思熟慮一番,才有以後的成就。

古人對“謹慎”二字看得很重,他們認為謹慎是成事的基礎,是保身的法寶。謹慎是一種成熟的表現,是任何一個有所成就或建樹的人,在奮鬥過程中都應該具備的思想。

因為,這樣的人有著長遠的目光,他們想得要比普通人更遠,看得比普通人更高。於是,他們的憂患意識會促使他們時刻觀察著身邊的動靜,認真處理每一件事情,並且在做事之前,總是深思熟慮。正是因為這些人在前行過程中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才有了以後的大成就。

曾國藩的謹慎也是從失敗中獲得的。如果不謹慎地分析失敗原因,那麼打勝仗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小,就要忍受將士戰死疆場的痛苦,而且自己辛苦創建的湘軍就承擔不起救國大任,就不能實現自己成就功業的大誌。因此,曾國藩必須謹慎。

戰場上需要謹慎作戰,官場上更需要謹慎為官。因為,官場上的戰爭是無形的、隱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是不公開的。

清、勤、忠等都是官場中必不可少的,“慎”同樣很重要。曾國藩本身就是一個謹慎的人。身在官場,畢竟不同於平日在家與周圍的人打交道那麼簡單。初入官場,曾國藩並沒有體會到這一點,而是處處爭強,時時果敢,吃了不少虧。時間久了,曾國藩漸漸發現了官場的黑暗,善於總結的他變得更加謹慎起來,變得低調,變得更善於隱藏自己了。

曾國藩對“慎”有深刻的理解,並且有專門的闡述。他說:“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賢者寒心,不肖者無忌憚。若犯此症,則百病叢生,不可救藥。”

因為鎮壓太平軍的赫赫戰功,曾國藩的權勢越來越大,然而他不以為榮,反為其憂。因為官位越高,接觸的高官越多,要想在其中遊刃有餘,談何容易?更何況曾國藩還是一個外權大臣。

鹹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鹹豐皇帝駕崩於熱河。不久,清廷內發生了政變。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相互勾結,將八位顧命大臣囚禁。曾國藩心生恐懼,不知道自己是否會被牽連進去。肅順是顧命大臣之一,此人雖處在清廷腐敗環境中,但仍能夠潔身自好,洞察時事,是當時少有的開明之臣。他曾極力推薦曾國藩去營救左宗棠,曾國藩比較敬重他。另外,作為肅順的幕僚,王闓運、郭嵩燾等人與曾國藩的湘軍交往密切。慈禧要肅清肅順一黨,曾國藩多少會受到一些牽連。

曾國藩當時應該是很謹慎的,他料到了慈禧太後不會對他怎麼樣。因為當時太平天國運動並沒有平定,湘軍仍然是保護大清江山的一道堅固屏障。沒有湘軍,即使慈禧太後能夠垂簾聽政,也不會長久。另外,湘軍在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勢力,如果曾國藩遭遇不測,各地的軍營必定混亂。

慈禧也是一個聰明人,她不想麵對湘軍和太平軍的雙重威脅。與其排斥曾國藩,不如籠絡他,讓他繼續為大清效力。曾國藩因此得到加封,出任欽差大臣,還被封為兩江總督,統轄四省軍政。

曾國藩深知慈禧的打算,所以心中很是矛盾,多次寫信給家人發泄情緒。在一封信中,他向弟弟大發感慨,說往日手上一點點權勢都沒有,心裏著急,可是現在所擁有的權力太多,多得連自己都想不到,又覺得更為不安,反而不如以前舒坦。

幾個月後,曾國藩又被加授了協辦大學士。慈禧的厚待,曾國藩是能夠料到的,但是同時他也明白,自己的權位如日中天,漸漸高居眾人之上,日後要想平安無事,需要更加謹慎。

慈禧太後的野心在辛酉政變後變得更加明顯,她幹預朝政,並且不滿足於與別人分治。為取得清廷的絕對控製權,她施展陰謀逼迫奕下台,最終獨攬大權。曾國藩見此情景心驚,他分析局勢認為,奕貴為鹹豐皇帝的親弟弟、同治皇帝的親叔叔,是血統純正的皇親貴族,竟不得善終,更何況自己一個外權大臣,自己的處境就好比站在了懸崖邊上。

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前後,朝廷和湘軍之間的風波基本平息,曾國荃不再歸隱,於同治四年(1865年)再次踏入仕途,在湖北擔任巡撫一職。當時的湖北總督是官文,因是滿人,在官場上是春風得意。曾國荃對此人深為不滿,於是上奏,說官文是肅順的餘黨,應該一並鏟除。結果卻被禦史佛爾國反參,說曾國荃圖謀不軌,想誣陷官文,按照大清律法,應該將曾國荃議罪。後來,經過調查,官文的確與肅順等人有關係,清廷將其罷免。不過,曾國荃的做法無疑得罪了清政府中的權貴。如果曾國荃在日後出現疏漏之處,曾國藩肯定脫不了幹係。為了讓曾國荃日後謹慎,曾國藩寫信開導。他在信中強調,為官之人,滿漢有別。這一點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要學會隱忍、學會適應。官場變幻莫測,稍不注意,便會有所閃失。得意的時候可能會一年升遷數次,而失勢的時候又會一落千丈。曾國藩以古人為鑒,以今人為鏡,將官場看得透徹而真切。

他曾說過:“久居高位,一有不慎,名聲即損,惟小心謹慎,時時若有愆尤在身,則自然無過矣。”

在曾國藩去世前的幾個月,他仍然不忘謹慎,給兄弟寫信時,再次告訴兄弟仕途險惡,望兄弟保重。他這樣寫道:“官途險,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風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實屬不易。如帥之和厚中正,以為可免於限難,不謂人言藉藉,莫測所由,遽至於此。”他這樣說,目的之一是想讓兄弟學會他的謹慎,不要毀了自己辛苦創下來的基業。

人生得失難料,要想易得不易失,談何容易?即使是天之驕子、運氣的寵兒,也要懂得“樂極生悲”的道理。創業難守業更難,隻有時刻點醒自己,才能讓成功常伴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