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用英文寫成《蘇東坡傳》之後,此書成為空前絕後之作。而我則懷著一種“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情,開始閱讀蘇軾的詩詞,翻看他的年譜,查找關於他的史實,並凝結成敘述他的人生的文字。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世稱“蘇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集大成者,中國文學史上才華橫溢、極富個性魅力、受後人熱情仰慕的偉大詩人。
少年蘇軾“奮厲有當世誌”;弱冠時,他“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且高中進士,一舉成名,並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成就了“一門父子三詞客”。此後,他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新法,被迫離京。在地方官員的位置上輾轉幾度春秋之後,又因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陷入“烏台詩案”,鋃鐺入獄,進入人生的轉折點。
此後的蘇軾仕途坎坷,幾起幾落。落魄時他被貶謫黃州,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得意時他成為帝師,享譽京城,風靡天下,連他戴過的帽子,也成為眾人追捧的對象;他經曆了風風雨雨,從此看透了世事滄桑;他挺過了宦海沉浮,從此看淡了人生的利祿功名。從黃州到汝州,從杭州到定州,從貶謫嶺南到再貶海南,他的人生時而如驚濤駭浪,幹枯時而又如古井,但他始終從容淡定,以一顆順其自然的心麵對到來的一切。
他從人生遭遇中體悟大自然之道,也在豐富的人生經驗中創造了大量的詩詞文章,為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他的散文如滔滔巨浪撲麵而來,氣勢雄放,語言卻平易自然,呈現出多姿多采的藝術風貌;他的詩歌如潺潺流水,於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他的詞如滾滾長江,豪情萬丈,意境開闊,充滿了男兒的雄壯與超然;他的書畫氣勢恢宏,筆法沉著,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他秉承儒家傳統知識分子的正道,卻又吸收道家、釋家的營養;得意時,他儒道並濟,揮灑人生;失意時他遁入佛法,頓悟人生。他的身上發生過種種逸聞趣事,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他曾經用自嘲的口吻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係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如果說這首詩顯得有些沉重甚至充滿蒼涼悲壯,似乎看不出蘇東坡的超然曠達與詼諧幽默,那麼他對弟弟子由所說的那句話,則可以成為他一生最好的寫照: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