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
《牛虻》是愛爾蘭著名女作家伏尼契創作的長篇,它通過主人公革命黨人牛虻艱苦的人生經曆、獻身革命的崇高精神,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
“牛虻”一詞源於希臘神話,希臘天神宙斯愛上了少女安娥,而天後赫拉因為忌妒放出了牛虻來日夜追逐已化為牛的安娥,使得她幾乎發瘋。後來,著名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將自己比喻為牛虻,對當時社會弊端進行針砭時弊,即便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為書名和新生的亞瑟的名字,寓意著亞瑟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以及頑強不屈的精神。
伏尼契少年經曆了不幸,父親早早就離開人世,母親隻身一人撫養她們姐妹五人,雖然生活艱苦,但是她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81年春,報紙上刊登了沙皇遇刺的消息,她閱讀了斯捷普尼亞克的《俄羅斯的地下革命》,十分崇拜這位出色的作者。後來在《自由》雜誌出版人夏洛特的幫助下,她見到了斯捷普尼亞克和他的妻子艾捷爾,並且產生了遊曆俄羅斯的念頭。1885年,伏尼契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後在俄國彼得堡生活兩年,其間在一個將軍家中擔任家庭教師,並且接觸到很多彼得堡革命團體俄國民粹派的民意黨人。她積極參加革命黨的活動,並利用自己的外僑身份及她所在的將軍家庭來掩護,為革命者傳遞秘密信件,為關押在監獄中的愛國誌士送食、送衣。這些工作為她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在俄國居住兩年後,她回到倫敦,其間結識了很多流亡倫敦的俄、意革命者,還結識了偉大的革命者恩格斯、馬克思的大女兒愛倫娜、普列漢諾夫,以及著名的作家赫爾岑等著名人物。之後,她還遇到了一個從西伯利亞流放地逃脫的猶太青年,這個人就是她的丈夫米·伏尼契。米·伏尼契也是一位愛國誌士,他們一起積極地參加俄國流亡者的活動,積極地出版俄文著作,出版了《俄羅斯幽默文集》。後來,她還擔任了流亡革命者創辦的《自由俄羅斯》雜誌的編輯,從事革命文學的創作。
後來,她前往意大利,一麵繼續保持與民意黨人的聯係,一麵還積極接觸意大利黨人。看著這些革命者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獻身,她心中敬佩不已,便決心寫反映這些革命者鬥爭經曆的。1897年,她根據這些流亡者顛沛奮鬥的事跡,創作了這部出色的長篇《牛虻》。出版之時,正值歐洲各國民族民主革命高潮,所以很快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牛虻這個飽經憂患、意誌堅強、機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激勵了無數革命者前仆後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牛虻的影響下,戰勝了病痛的折磨,頑強地走向新生;在衛國戰爭時期,牛虻的精神激勵著“青年近衛軍”的英雄們,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艱苦奮鬥,當時在庫班地區甚至還有一支著名的遊擊隊以“牛虻”命名。
1953年7月,李俍民翻譯的《牛虻》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發行100萬冊以上,感染了無數中國青年為革命和建設而奮鬥。
故事梗概
19歲的亞瑟出生於意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勃爾頓家中,名義上他是一家之主勃爾頓與後妻的兒子,但是實際上,卻是後妻與比薩神學院院長蒙太尼裏的私生子。亞瑟從小就受到異母兄嫂的欺負和歧視,看到母親同樣受到他們的折磨和侮辱,雖然他心裏十分痛苦,但是並不知道自己和母親為什麼受到欺辱。父母雙亡後,兄嫂更加肆無忌憚地欺辱他,尤其是霸道的大嫂就猶如一根令人無法忍受的毒針。此時隻有瓊瑪和院長蒙太尼裏安慰他、關心他,這讓他冷漠的心得到了一絲溫暖。
瓊瑪是華倫醫生的女兒,與亞瑟是青梅竹馬的玩伴,後來兩人一起上大學,相互照顧、相互關愛。在亞瑟看來,蒙太尼裏就像是自己的父親,無微不至地關懷自己,而他也敬佩蒙太尼裏的淵博學識,將他看成是良師益友。
當時意大利正在遭受奧地利的侵略,為解放意大利而成立的秘密團體“青年意大利黨”積極號召廣大人民群眾與侵略者進行鬥爭,爭取民族獨立,而亞瑟與很多熱血青年一樣,決心為了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生命。亞瑟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這引起了蒙太尼裏的不安,並且想方設法地加以勸阻。為了促使亞瑟改變心意,他勸說亞瑟與自己一起到阿爾卑斯山采集植物標本。在阿爾卑斯山,亞瑟被這裏美麗壯觀的美景所吸引,每天天不亮就出去、直到夕陽落山才回住地。他們在這裏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但是這並沒有促使亞瑟改變初衷,依然決心參加革命運動。在一次秘密聚會中,他又遇到了瓊瑪,並且對她產生了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