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心理學十大流派及代表著作 10.認知心理學派
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20世紀60年代以後飛速發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誌著認知心理學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流派。代表人物有費希霍夫和霍格斯。
該學派與馮特心理學有一脈相承的繼承關係,受格式塔心理學思想影響,是行為主義的反作用。
認知心理學派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的“意識”完全拋在一邊,主張應該承認並研究人的意識,並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人的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強調人是進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機體,人對外界的認知實際上類似於計算機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並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係統模式:即感知係統、記憶係統、控製係統和反應係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看成信息傳遞器和信息加工係統,提出短時記憶中有三種編碼:①聽覺編碼,即聲碼;②視覺編碼,即形碼;③語義編碼,即意碼。認為人是按事物的各種性狀將其分成三種編碼分別貯存在三個不同的位置,而後可以用聲、形、意三種不同的途徑來檢索這一記憶。
認知心理學重視心理學研究中的綜合觀點,強調各種心理過程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製約,認知心理學在具體問題的研究方麵,在擴大心理學研究方法方麵都有所貢獻。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也有貢獻。
代表著作
奈瑟:《認知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