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像富人一樣行動“成為有錢人”應該培養的習慣
投資專家說,富人成功的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多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賬單。這是個好習慣。性格形成習慣,習慣決定成功。
由此可見,習慣是多麼的重要,你要相信,富人之所以成功必然有些好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比如,李嘉誠的自信就值得借鑒,他在談到他的經營秘訣時說:“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光景好時,決不過分樂觀;光景不好時,也不過度悲觀”。其實這就是一種富人特有的自信。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自信才可能有正確的決定。
做事帶著自信去做,求真務實地做,像富人一樣要求自己,那麼你也會成為富人。
有人說:“無知與眼高手低是青年人最容易形成的習慣,也是導致失敗頻繁出現的原因。”許多人內心充滿了激情和理想,然而一旦麵對平凡的生活和瑣碎的工作,就變得無可奈何了;他們常常聚在一起高談闊論,然而一旦麵對具體問題,就會不知所措。
在商業社會中,公司的經營需要有戰略思考和整體規劃,但更需要的是將種種構想付諸實施的執行能力。對於年輕人來說,無論未來發展如何,這種執行能力都是必需的,隻有那些對尋常工作能夠忠實加以執行的人未來才可能走上重要的崗位。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年輕人在求職時念念不忘高位、高薪,並且對自己說“英雄要有用武之地”,然而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時,就會對自己說:“如此枯燥、單調的工作,如此毫無前途的職業不值得自己付出心血!”當他們遭遇困難時,通常會說:“這樣平庸的工作,做得再好又有什麼意思呢?”(試問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想法)漸漸地,他們開始輕視自己的工作,開始厭倦生活。
然而,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的人,無不是在簡單的工作和低微的職位上一步一步走上來的,他們總能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中找到個人成長的支點,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用恒久的努力打破困境,走向卓越。
那些在公司肩負要職的人,他們忠實地履行日常工作職責,隻有將你手中的工作做得比別人完美,更正確、更專注,才有可能將尋常變成非凡。
一個年輕人去魚攤買魚,他蹲在一個撈魚的攤子前,用網撈魚,可是漁網太薄,魚一碰就破,撈了三次,卻一條魚也沒有撈到,攤主是一個老人,對他說:“你總是想撈那又大又漂亮的魚,漁網自然無法承受,你當然撈不到啦。”這個年輕人心中總是想著最好的,但是實際生活中又必須腳踏實地衡量自己的實力,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這樣才能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目標。
僅僅有理想是不夠的,如果沒有行動你將永遠停留在起點上,盡管有時行動不一定會帶來理想的結果,但是不行動則一定不會帶來任何結果,不要讓眼高手低束縛住了你的手腳,在工作中每一件事,無論大小都值得用心去做,而且對於那些小事更應該如此。
很多創業者很容易在執行力上摔跟頭。創業者做事著眼點要低,要現實。很多創業者去見風險投資人時,說起自己的事業都說得雲山霧罩的,其實這樣會讓風險投資人根本不明白你在說什麼。你隻要踏踏實實地說你想做什麼,這個東西能解決什麼問題就可以了。
想法隻是一個開頭的方式,是不值錢的。我們坐在這兒,一個小時可以天馬行空,弄出幾十個想法來,腦子稍微一轉,你的思想已經在宇宙走了好幾個來回了——行動的成本才是最高的,對創業者來說要看自己是不是有這種經驗和執行力。同樣的想法兩個人同樣做,誰的執行力更強,誰的經驗更豐富,誰就更容易成功。
有職場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常常有一種人,而且常常是新人,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別有用心的“老油條”,由於他們在每個公司都待不長,所以也許他們年齡一大把,卻永遠都是職場新人。他們一進公司,就非常“眼高”,急於表現自己的才能,會提出一些豪情萬丈、大而無當、不切實際的計劃。結果證明往往非常“手低”,以失敗告終。打仗要一場一場地打,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即使你要登上月球,也還是要從地上出發。
某一高級住宅區,一個開電梯的年輕女孩,工作很勤勉,獲得各單元住戶的一致好評,但因相貌酷似某演員,因此招來不少的議論。大家乘坐電梯時,總是有意無意地說起她像女演員之事,說得多了,她便默不作聲。一天,在下班高峰時間,擠在電梯裏的人又開始談論起這件事情,有人說:“真的,你長得太像某某演員了,何不去試試演電影呢?”言外之意,開電梯委屈她了。這位姑娘終於忍不住開口說話了:“您說的那位演員我知道,她至多是個三流的演員,而我卻是一名一流的電梯工。”電梯裏頓時鴉雀無聲,從此,乘坐電梯時再也沒有人議論此事了。
在職場中,不切實際、眼高手低的“外套”使你總是想著做大事,小事不屑於做,即使做了,也是很不情願,心理上也覺得不舒服、受委屈。結果小事做不好,又如何做得了大事?最後,這種人往往不能被委以重任,不受重用。試想一下,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想掃天下的人必須有掃天下的能力和心態,而掃天下的能力和心態是通過持續性地掃一室而積累和培養出來的;相反,整天隻想掃天下而不想掃一室的人肯定沒有掃天下的能力和心態,不僅天下掃不了,而且一室也肯定掃不好。脫掉不切實際、眼高手低的“外套”,應當對自身的能力和外部環境有個客觀細致的把握,從小事做起,爭取把小事做好、做漂亮,在此過程中不斷總結提高,才得以成就大事。
現在是時候靜下心來,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多看、多問、多做,把一部分熱情變成持久的耐心,把“眼高手低”改造成“眼高手高”!
信心堅強的人,絕不輕易自認無能。他們在思想上鏟除了妄自菲薄、壓抑自我的想法。由於他們有了成功的信心,就有了刻苦學習、動腦筋挖掘自己潛力和尋找機會的毅力與積極想法。這些毅力和積極想法,無疑相當於汽車的“馬達”,有了“馬達”再加上“汽油”——勤勞的汗水,汽車就能開動行駛了。
俗話說“有誌者事竟成”,這個“誌”也含有“信心”的意思。對人生來說,樹立一個目標,孜孜以求,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最終可以達到所追求的目標。世界上絕對沒有不能成功的事,隻有不知道成功或不願意走向成功的人。愛迪生為發明電燈,失敗了5萬次也沒有放棄,最後終於成功了;從未學習過汽車製造技術也沒有什麼學曆的福特,20多歲時希望製造汽車,他經過20多年的毫不動搖的努力奮鬥,不但製造出了汽車,而且成為“汽車大王”。
因為成功寓於必勝的信念中。如果一個人對人生或對一件事沒有信心,那麼他的意念必定消極,行動也不會得力,遇到困難或挫折就容易讓步或退卻。
“石油大王”保羅·蓋蒂年輕時到俄克拉荷馬去創業,他決心不依賴父親,自帶著僅有的500美元來到俄克拉荷馬。他既沒有資本,又沒有地質學及石油開采專業知識,隻不過在父親石油事業的耳濡目染下,有一點感性認識。因此在其創業之初,可以說是極端困難。但是,保羅·蓋蒂卻信心十足,認為別人做得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得了。天下無難事,有信心就一定可以辦到自己想辦的事。保羅·蓋蒂在俄克拉荷馬看見別人一個個地挖掘油井,他想,我一定也能挖出有油的井。
他一天到晚地四處尋覓機會,第一年過去了,他沒有物色到油田地皮,但他沒有灰心;到1915年秋末,他看到有人要出租一塊地,他認真地看了那塊地,覺得有希望,經過討價還價後,終於用500美元把它租了下來。
有了地並不等於馬上可以挖井采油,他組建了一個公司,準備在那塊租來的地開采石油。可是,靠做雜工賺來的500美元全部交了土地租金,哪有錢買機械挖井呢?最後,他求父親合作,由父親投資機械,占公司70%的股權。就這樣,“蓋蒂石油公司”可以開工挖井了。保羅·蓋蒂的父親既沒有給兒子以嬌生慣養的寵愛,也沒有無償給他投資。
保羅·蓋蒂的確是個有骨氣的人,他在那塊地上與聘來的幾個工人日夜地挖掘。累了,在工地上打個盹,餓了,吃幾塊餅幹和喝幾口水,與工人們一樣拚命地幹。別人根本不知道他父親當時已是一個有一定財富的石油老板。保羅·蓋蒂所挖的第一口井果然出石油了,而且一天可生產720桶原油。兩個星期後,他把這塊地轉租給別的石油公司,他從中淨賺12000美元。這個數額雖不算大,但卻大大增強了他從事石油開發事業的信心,使他認識到“成功沒有神秘的公式”,但總是包含著辛苦和無數的風險。
信心是成功的驅動器,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喬布斯第一次的信心,產生於他20歲時創立蘋果電腦公司。他拚命工作,讓蘋果電腦在10年內從一間車庫裏的小工廠,擴展成一家員工超過4000人,市價為20億美金的公司,因為他推出了一個很棒的產品——麥金塔電腦。沒有人要他冒險去創立蘋果電腦,但他做到了,因此他在心中累積了一次相信自己的信心。這個信心在他30歲與蘋果電腦分道揚鑣時就派上了用場。因為與董事會對公司未來的願景不同,董事會在喬布斯30歲時炒了他魷魚。喬布斯說:“曾經是我整個生活重心的東西不見了,令我不知所措。”但漸漸地,喬布斯發現,他還是喜歡著他曾做過的事情,被蘋果革職的事件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興趣。他雖被否定了,但他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他決定從頭做起。
在接下來的5年中,喬布斯先是開了一家稱為NeXT的公司,接著又開了一家稱為Pixar的公司,Pixar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NeXT,喬布斯回到了蘋果,NeXT發展的技術也成了蘋果電腦後來的核心技術。現在蘋果電腦又創出音樂產業的革命性產品iPod。一次信心埋下另外三次成功的基礎。
從喬布斯的例子來看,一個人能否成功創業,從他還在員工階段,能否不斷超越一個員工應有的水準,就應該可以看出端倪。因為每一次傑出的表現,最終都會轉化成對自己的信心,埋下日後成功的種子。
正如喬布斯所說:“不要喪失信心。這是這些年來讓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
窮人喜歡在家看電視,為肥皂劇的劇情感動得痛哭流涕。富人休閑也不忘工作,即使打高爾夫球也不忘帶著項目合同。與窮人相比,富人更加珍惜時間,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有這樣一首關於時光的歌:“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
這首歌在矛盾中寫出了人們的無奈,同時也寫出了一個事實:
一些窮人無所事事,所以總想找些什麼事情來消磨時光,消極沉淪,結果失去了一次次寶貴的機會,所以他們生存艱難;而富人卻總是嫌時間不夠用,惜時如金,恨不得把一天24小時都用來做事,不肯浪費一絲時間,不停地拚搏,結果把握住了一次次寶貴的機會,所以他們家財萬貫。
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在某報社的前麵開了一個小書店。他雇了一人看店,自己就在後邊忙著其他的事。
一次,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到店裏買書,在猶豫不決近1小時後,他終於拿起一本書開口問店員:“請問,這本書要多少錢?”店員回答:“1美元。”小夥子又問:“能不能便宜一點?”店員口氣很堅定:“抱歉!它的定價就是1美元。”
過了一會兒小夥子又問:“富蘭克林先生在嗎?”店員告訴他富蘭克林正在工作。但他仍堅持要和富蘭克林見麵,店員不得不請出了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出現後,小夥子張口問道:“富蘭克林先生,這本書的最低價格是多少?”富蘭克林看了一眼書的價格後不假思索地說:“1美元25美分。”
小夥子吃了一驚:“可是1分鍾前,你的店員還說隻要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