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送禮送到人心裏 5、送禮不宜太直白,要找個好由頭(1 / 1)

第九章、送禮送到人心裏 5、送禮不宜太直白,要找個好由頭

送禮不好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送禮時的語言表達,總不能直來直去吧!那樣會讓大家拿著禮物不舒服,因此,有城府的人總會找一些送禮的由頭,以便讓受禮者能安心地接受禮物。

送禮給別人總得有個由頭才好送,比如對方患病、生日或子女開學等特別的時日,都是送禮的最佳時機,因為這時“師出有名”,名正言順,也不用另外尋找送禮的借口。接禮的人除了感謝之外,也不會有太大的顧忌。但有些時候,人們送禮純粹為了辦事,這種時候把禮物送過去怎麼說好呢?總不能結結巴巴地說:“今天想求你辦事,所以才給你送些禮物讓你受用。”那樣一來,對方是不會接受這份禮物的。該怎麼辦?這就需要花點心思找一種讓對方心安理得接受禮物的說法。一般而言,為了辦事給上級送禮,上級總是要推辭一下或拒絕一下,把上級拒絕接納的話禮貌得體地擋駕回去,是讓受禮者心理舒坦自然的主要手段。下麵是就這一問題的所謂“經驗之談”:

說法一:把送禮的話頭推到不在身邊的老婆身上。

比方說:“是啊,我也說,找你辦事用不著拿東西,而我老婆卻說啥也不幹,非讓我拿著不可。既然拿來了,就先擱這兒吧,要不然我老婆準得埋怨我不會辦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說法二:把送禮的話頭推到對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說:“東西是給孩子買的,和你沒關係,別說是來找你辦事,就是沒辦事,隨便來串門還不一樣應該給孩子買點東西嗎?”

說法三:把送禮的話頭推到對方老人身上。

比說:“你不用客氣,這東西是給老爺子買的——老爺子身體最近還行吧?……你方便時把東西給老爺子拎過去就得了,我就不再過去專門看他了。”

說法四:把送禮的話頭推到辦事的朋友身上。

比說:“這東西是我朋友給你買的,我也沒花錢,咱把事給他辦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客氣。”

說法五:把送禮的話頭推到對方可能存在的“有失”處。

比說:“你給辦事就夠意思了,難道還能讓你搭錢破費?這錢你先拿著,必要時替我打點打點——不夠用時我再拿。”

說法六:把送給對方的錢說成是暫存放在對方手裏的。

比方說:“我知道,咱們之間辦事用不著錢,這錢先放你這兒,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時候再給我不是一樣嗎?”

以上這六種說法,都頗有人情味,對方聽了,會覺得好受,“有理由”把禮物收下,而沒有明顯拒絕的理由。所以,這六種說法堪稱“經驗之談”,要成功做人,可以借用一二。

幾乎所有的勵誌書都可以歸結成一句話:隻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這也是被無數名人偉人成功之人重複百遍的真理。事實是我們經常能看到日夜勞苦的人卻始終在原地踏步,更可氣的是有人不費吹灰之力卻能平步青雲,社會為什麼會這麼不公平?憑什麼?某些人憑的就是人脈!30歲之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在中國,沒有什麼比人脈更重要!

遊說家蘇秦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周遊列國,遊說諸侯,合縱抗秦,深受燕王器重。

有一次,蘇秦奉命出使齊國。有人乘機在燕王麵前詆毀蘇秦,說:“蘇秦是個左右搖擺,叛賣國家,反複無常的人,現在,他快要作亂了。”果然,燕王聽信了讒言,等到蘇秦完成外交使命返回燕國後,燕王便將他免職了。

蘇秦知道有人在燕王麵前說了自己的壞話,於是要求會見燕王,對燕王說:“假如現在有這麼三個人:一個孝順像曾參,一個廉潔像伯夷,一個忠信像尾生,並且,能夠找到這麼三個人來侍奉您,您以為怎麼樣?”燕王說:“足夠了。”蘇秦說:“像曾參一樣孝順,堅守禮儀,連離開他的父母在外麵住宿一夜也不肯,您又怎麼能夠讓他步行千裏,而替弱小燕國處在危困中的君主效勞呢?像伯夷一樣廉潔,堅守信義,不願做孤竹君的繼承人,也不肯做武王的臣子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廉潔到這種地步,您又怎麼能指望他到齊國去幹一番有所進取的事業呢?像尾生一樣堅守信義,和女子約好在橋下相會,由於女子不來,哪怕洪水來了也不肯離開,終於抱著柱子讓水淹死,守信到這種程度,您又怎麼能讓他去用假話說退齊國的強兵呢?我正是因為沒有像他們那樣死板,所以才得罪了大王。”燕王聽後,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馬上給蘇秦官複原職,重新予以重用。蘇秦用他的口才保護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