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讓自己燦爛奪目,機會就會上門來找你 73.話要說到點子上,話越多越沒有分量(1 / 1)

第九章讓自己燦爛奪目,機會就會上門來找你 73.話要說到點子上,話越多越沒有分量

說話是一門藝術,好的口才並不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說話在精不在多,在於恰當得體。古希臘有一句民諺:“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而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真正高貴的人總是顯得“沉默寡言”,他們吐字如金,不輕易發表議論。

當我們與人交流時,最忌諱的講話是說話者說了半天,聽眾還不知道他究竟想表達什麼,把人弄得雲裏霧裏,摸不著頭腦。尤其是重要的事,一定要一語中的,明確而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不能有半點模糊。

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拉開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撒切爾夫人。撒切爾夫人對鄧小平說:“我作為現任首相訪華,看到你很高興。”鄧小平說:“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好幾個,但我認識的現在都下台了。歡迎你來中國!”會談剛開始,撒切爾夫人就姿態強硬地提出“三個條約有效”和“香港繁榮穩定離不開英國”。

英國方麵宣稱:“香港三個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裏,任何人都不能否認這一事實。既然這些條約仍然存在,那麼就必須遵守。如果中國人收回香港,就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影響,破壞香港的繁榮與安定。要使香港繁榮得到維持,由英國人來治理是一個必要的條件。”

麵對撒切爾夫人咄咄逼人的挑戰,鄧小平直言不諱地說:“如果中國在1997年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我們等待了33年,如果15年後還收不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退出政治舞台,沒有別的選擇。”

鄧小平接著又嚴肅地說:“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的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己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

在這裏,鄧小平沒有和撒切爾夫人繞彎子,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直逼要害,給了撒切爾夫人一個準確的回答,即主權問題是無法談判的,把話句句說到了點子上。

說話時抓住關鍵點,長話短說,不無的放矢,不重複別人已講過的或眾所周知的俗套,是贏得別人好感的說辯謀略。冗長的說教,滿嘴的陳詞濫調,沒有自己獨特見解的發言,隻會讓聽者感到厭倦。聰明的人說話講效率,不講空話廢話,句句說到點子上,總是一針見血,果斷堅決,目的明確,所以最終他們能夠把事情做好,做得“高調”。

可是在我們身邊,經常會有這樣的人,他們喜歡多說話,總是喜歡賣弄自己的口才,好像他博古通今似的。口才好壞不能以說得多少為尺度。信口開河,辭不達意,隻會令人生厭。莎士比亞說:“每一杯過量的酒都是魔鬼釀成的毒汁。”不該說的不要亂說,應該說的就說,要恰到好處。

其實一個說話有分量的人說的話並不多,在他深思熟慮後,他說出自己的決定,然後就是按照他的決定去做,他說一就是一,用不著討論用不著猶豫,用不著征求他人的意見,他說的就是金科玉律。

相反說話越多的人,他說的話卻常常越是沒有分量。一個人婆婆媽媽的說一大堆,其實說的都是廢話,隻能說明,他沒有決策權,他要和他人討論,他要顧及他人的情緒,他要看領導的臉色,隻能說明他的社會地位低下,他不能拍板。

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內基曾說:“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15%取決於技術知識,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口才藝術。因此,當我們要想達成一件事情的時候,過多的話語隻會擾亂了我們自己的陣腳,我們應該學會字字珠璣,該說的話一字不漏,不該說的半句不吐,把話說到點子上,才能做成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