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眉州苦讀 終成大儒——三蘇求學成才過程 第一節(1 / 2)

第一章 眉州苦讀 終成大儒——三蘇求學成才過程 第一節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蘇序的三兒子蘇洵降生於四川省眉山縣紗毅行。

眉山縣位於峨眉山下,是一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地方。據說眉山蘇氏其祖蘇味道在武則天朝擔任重要職務,後來張易之執政,逼武則天退位,蘇味道受到政治牽連,被貶為眉州刺史,他也就把家眷遷眉山,蘇氏遂有眉山一支。

蘇洵的父親蘇序,為人平易隨和,樂善好施,加之家境富足,在當地小有名氣。蘇序小時疏達不羈,讀書時略知大意,即把書本棄去。他每年都要種好多粟,又經常用稻子換粟,然後用大倉庫儲存。遇到災年,他就打開粟倉救濟鄉裏人。有幾次糧倉立盡,自己反陷人窮困饑寒之中而賣地度災年,但卻始終不悔。如果救災後還有餘糧,就高興地說:“我知道這次不能把人真正困住。”遇到豐年,鄉裏人要償還糧食,蘇序就推托說:“我自有我賣地救濟的道理,並非是你的緣故,與你無關。”他在家鄉的威信很高,人們都願意與他推心置腹地交談。

蘇序自己不喜讀書,卻對兒子們管束甚嚴,要求他們刻苦讀書以求取功名。這個時候,眉州很少有人讀書,一是經過五代、宋初的戰亂,百姓衣食尚自顧不暇,無心讀書;二是當時的四川人多安心居於鄉裏,不願外出求官,自然也就很少有人讀書做學問了。蘇序雖反其道而行,卻很有成效,大兒子蘇澹、二兒子蘇渙在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的鄉試中出人頭地。第二年(宋仁宗天聖二年),蘇渙(字公群,又字文甫)進京應試進士及第,同時及第的還有眉山巨富程文應的兒子程浚。蘇序得知消息後大喜過望,親到劍門去迎接回鄉的蘇渙。第二年,蘇渙任鳳翔寶雞主簿。蘇渙、程浚步人仕途的事在鄉裏引起巨大反響,蜀人風氣從此大變,喜愛讀書的人日漸增多,都向往著出仕做官。

蘇序對蘇洵的兩位哥哥要求都很嚴格,但對蘇洵卻放縱而不過問,不管其少時遊蕩不學也罷,“年已壯猶不知書”也罷,他從來都像視而不見。鄉黨親族都感到很奇怪,問蘇序時他卻笑而不答,被逼不過了才說:“我的兒子難道還怕他不好好學習嗎?”是呀,蘇洵“為人聰明,睿智過人”,自小頗有大誌,不願為句讀聲律所束縛,所以蘇序堅信總有一天,自己的小兒子會大有出息的。對於老父的明察,蘇洵後來感歎地說:“知我者唯吾父與歐陽公也。”

蘇洵從小就顯示出很高的悟性,猜謎語、玩遊戲、與人對答智巧非俗,很受大人們喜愛。他家近鄰有個叫石昌言的小夥子,每次串門時愛逗蘇洵。蘇洵與一群兒童圍在蘇序身旁玩遊戲,石昌言不時從旁邊取棗栗遞給他吃。後來蘇序把幼女嫁給石昌言家族中的石揚言為妻,蘇洵與石昌言的關係更進了一層,倆人常在一起遊玩,成了一對忘年交。蘇洵漸漸大了,開始知道讀書學習,但他隻憑著自己的愛好學習,如在學句讀、屬對、聲律時未成而廢。昌言聽說了此事,礙於情麵雖沒說什麼,心裏卻深恨其不成器。石昌言對蘇洵的生平很有影響,蘇洵在自己48歲那年寫了《送石昌言使北引》來記述倆人間的交往。

蘇序雖然在為文上對蘇洵幫助不大,但他急人之難樂善好施的性格、講究禮節關心時局的作風給蘇洵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蘇溝後來在《族譜後錄下篇》中說:蘇序“與人交,無貴賤皆得其歡心。見士大夫曲躬盡敬,人以為餡,及見田父野老亦然,然後人不以為怪”,“觀其詩雖不工,然有以知其表裏洞達,豁然偉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