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曆二二五年,秦國大亂。
時有妖魔肆虐,橫行於秦五州之地,所過之處百姓亡命、寸草不生。
妖魔兀自成軍,一路殺至秦都開元,將王宮圍困其中,秦軍大敗,秦王危在旦夕。
忽有寶劍天降,攜萬丈霞光直入王宮,劍氣縱橫三十裏,開元城萬魔皆滅。
寶劍有名,劍身銘刻燦金篆字,曰:
卻邪。
秦王將此劍奉為鎮國之劍,並以其名建立“卻邪司”,廣攬天下英豪,以掃蕩八方妖邪。
卻邪司遍布秦國各州縣,門人被稱為“卻邪師”,行事準則隻有一條:百無禁忌。
十年後,妖魔匿跡,萬象更新。
故事,便是從這裏開始。
………………
蜀州,遠溪鎮。
朝陽自天際線緩緩升起,一名俊朗少年從客棧裏走了出來,愜意地伸了個懶腰後,嘴邊哼著不知名的曲調,沿青石小路悠然前行,不多時便來到了小鎮門口。
“也不知道門主是咋想的,非要接那縣衙的活兒”,他在鎮口兜兜轉轉,嘴裏嘟囔個不停,“咱們不是卻邪司麼,這尋人的事也要我們幹?”
少年覓了一處較為幹燥的地頭,將身後的碩大竹簍放在地上,從裏麵取出竹竿若幹、布簾幾匹,一陣倒騰之後,便支起了一個小小攤位。
攤位懸有緗黃色布簾,上有五行八卦之圖、下有麒麟白澤二獸,旁邊有旗幟飄揚,上書“觀相探命”四個大字——竟是個算命鋪子。
“是小神仙來了哩”,立馬有眼尖的鎮民議論道,“小神仙今日換了衣著,愈發俊朗了”。
眾人定睛一瞧,卻見少年身穿黛藍色長衫,頭上係著一根逍遙巾,不再是昨日“黃袍方冠”的紮眼造型。額前的幾縷青絲被晨風撩撥起舞,整個人飄逸出塵,讓一旁的少女看得有些癡了。
“小神仙,快來與某算上一算,就看個今日運程”。此時,一精瘦漢子高聲上前,言辭頗不客氣。
“不算”,算命少年拒絕。
瘦漢步履一頓,似乎是想要確定什麼,壓低聲音道:“必有重謝”。
“今日不算,明日早些”,少年繼續道。
見他如此強硬,周遭鎮民皆是暗呼不妙。要知道,這瘦漢可是個生麵孔,又身背長刀孔武有力,應該是個遊曆四方的江湖客。這年頭,哪個江湖兒郎身上沒有背幾條人命?無論山道水路、街頭巷尾,一旦有了衝突,動輒揮刀劈人,道理是肯定不會講的。
這少年郎敢如此拒絕,怕是要吃大虧了。
當鎮民們以為這瘦漢要暴怒殺人時,那人卻並未動手,隻是表情微妙若有所思,片刻後抱拳一拜,告聲“得罪”後便匆忙離去,期間不曾說過一句話。
“這人看著凶惡,卻不是歹人呢”。
“也不看那是誰,那可是小神仙!會下咒的,尋常的江湖人哪裏敢惹”。
“說的也是,你不曉得小神仙前些日子有多神……”
鎮民們七嘴八舌議論開來,這話匣子一打開,老百姓的八卦水平是能比肩道門宗師的。
原來,這少年三日前來到遠溪鎮,自稱是雲遊方士,號稱“遊十方、觀三世”。
做的雖然是卜算的生意,卻也不打誑語,不僅算的準、測的中,更是助人為樂,無論是鎮裏的老張頭,還是街口的田皮匠,皆受其恩。昨日還幫鎮裏的放牛娃尋回了走失的耕牛,讓鎮民一頓好誇。
唯一令人詬病的,便是他這“算命”的三條規矩。
一是日算三卦,過而不侯;
二是算與不算,全憑眼緣;
三是酬勞任意,錢物皆可。
這第三條還好,在一定程度上為他鞏固了好名聲,前兩條可就太令人討厭了。
畢竟,誰不好奇自己的命運呢?
“小阿朗,過來”。
算命少年朝著人群揮手,不多時,便見一孩童出列。那孩童生的虎頭虎腦,七八歲的模樣,呆呆地走到少年跟前,仔細一瞧,正是昨日拾回耕牛的放牛娃。
“易然哥哥”,小阿朗輕聲招呼,聲若蚊蠅。
易然溫和點頭,右手輕撫阿朗的小腦袋,眼睛裏寫滿了心疼。
這孩子命太苦了。父親英年早逝,母親瘋癲出走,自己平時為東家放牛苟活。如今命魂離體飄遊不定,七魄已經丟失了三道而不自知,不僅眼神空洞、行止木然,更是白日發夢、冷汗難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