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避開商路陷阱心理谘詢
為什麼經商不能見利忘義
作為老板的你是一個精明的人,被人稱為“比猴還要精”,你從不幹“使自己吃虧的事情”,你總能把其他人“傻帽”般地騙得一愣一愣而不察覺。從小你就被認為是經商的料,經商似乎是你天才的職業,於是,長大後,你當了商人,準備大幹一番事業,利用你精明的大腦,去大展你的宏圖。但是,你失敗了,你在商場上一再受挫。這是為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隻是因為你太精明了,隻是因為你太奸詐了,從而失去了別人對你的信任。你要記住誠實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因為別人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傻。在現代社會你一旦失去了信譽,那麼你也就失去了一切成功的機會。
“一個人種下什麼,就會收獲什麼。”你有權利不誠實地對待他人,但你的這種不誠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當誠實很明顯是“最佳的政策”時,保持誠實並沒有什麼榮譽可言。因為如果一個人不誠實,他將會失去一位好朋友、一位好顧客或是一位好客戶,甚至會因為欺詐而被送入監獄。但是,當誠實代表了他的物質損失時,對他們來說,誠實就成了最高榮譽。這種誠實將使他增加個人的個性力量,並可享受應得的良好的聲譽。
成功的人大都總是比較謹慎而誠實,因為他們不僅希望公正地對待別人,更是渴望別人公正地對待他們自己。他們知道,他們所散播出去的每一個思想、他們所采取的每一個行動,在某些事實或環境中都有相似的對稱思想或行動,將來他們都將受到這些對稱思想或行動的挑戰。如果他們對其他人采取了不公正的行為,那就是自取滅亡,因為這種不公正的行為會引發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不僅會給他們帶來肉體上的痛苦,也將挫敗他們的個性、敗壞他們的名聲,使他們不可能獲得持久性的成就。
約翰遜公司是美國一家信譽很高的製藥公司。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它卻遇到了很大的麻煩。該公司的拳頭產品泰米諾爾膠丸在芝加哥被人用做了殺人工具。從美國的東海岸到西海岸,從洛杉磯到紐約,人們都被告知要把這種產品扔到馬桶裏去,別再買它了。凶手行凶的手段很簡單:他把泰米諾爾膠丸中的醋氨酚粉劑換成氯化物,裝瓶後再把它放回藥店的貨架上出售。
服用這種有毒藥丸而死去的人已有7個,泰米諾爾膠丸也隨之麵臨著滅頂之災。雖然產品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人們對其已產生了恐懼心理和不良印象。市場調查的結果表明,每10個過去使用強力泰米諾爾膠丸的人至少有6個人說他們以後將不再服用這種藥了。該如何處理已上市的大量產品呢?又如何贏得用戶的信任和理解呢?
聯邦調查局建議不要全部收回產品,而隻收回芝加哥地區的產品。他們認為全部收回一來耗資太大、損失太大,二來也可能會引起其他不測。但是公司的總裁吉姆·伯克卻毅然決定全部收回產品。他認為公司隻有不顧血本,盡一切力量來表明自己對消費者的坦誠和關心,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和理解。並且他決定親自來到采訪者和攝影機麵前,直接麵對憤怒的公眾和指責者。人們很為他擔心,怕他這樣做不但不能圓滿講清楚問題,反而會使公司、新聞界與廣大消費者之間的敵對情緒更加緊張,而他自己也會不可避免地成為盛怒之下的公眾的靶子甚至成為凶手的替身。但伯克卻認為現在不是發表一篇由律師精心審查不署名的公告的時候,也不是擔心受人責難的時候,而是要正視公憤、減少公憤的時候,是他應當坦誠地站到公眾麵前,讓人們理解公司也和他們一樣是受害者的時候。
在發生第一批人中毒死亡之後的幾天裏,廣播電視網用20%的播放時間報道有關泰米諾爾膠丸的消息。吉姆·伯克在那裏發表意見,回答問題。他那淺灰色的頭發、清澈的藍眼睛以及桃紅色的誠懇麵容給人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措詞嚴謹,但卻並未經過過分斟酌。他以真切的關心的誠懇贏得了用戶的信任,避免了指責。
他為泰米諾爾膠丸所發表的講話的核心是以誠心尋求信任、合作和諒解。他對人們說:“一個擁有60億美元資產的跨國公司,就像一個孩子多、負債重的貧困家庭。”“它希望用自己的真心來換取大家的真心。”“現在我們同坐在一隻小木筏上,隨波逐流,麵臨同樣險惡而孤立無援的境地,我們應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這些話語雖然十分淺顯,但卻令人感到溫馨和感動。
伯克當初也許並沒有想到,但他還是從這次新聞界的閃電戰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勇士。他的坦誠不僅保住了泰米諾爾這個牌子,更為自己的公司維護了形象,使公眾認識到約翰遜公司並不是一個惟利是圖的企業,而是他們的朋友。
到1985年1月,泰米諾爾膠丸的銷售份額不僅已回升到了事故前的水平,而且還超出了50%。而這位約翰遜公司的總裁,誠實的吉姆·伯克也被人們稱為創造奇跡的英雄。
兩種不同的待人處事方式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孰優孰劣,你肯定已早有判別。所以,假如你在從前的經營中,愛耍小聰明,過於精明而從不以誠待人的話,你的不誠就是導致你失敗的原因,我給你的處方就是多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本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來處理問題,用你的坦誠和真心來換取公眾的信任和坦誠。這樣,你就會慢慢樹立起你的信譽,有一天,你會發現這些信譽會成為你巨大的財富。
另外,對於那些天生具有誠實美德的人來說,你不要因為“無奸不商,無商不奸”這句話而覺得自己太木訥不夠精明,進而放棄經商的念頭。你要知道,你的誠實是你的一大優勢和財富,這一點並不是你成為商界明星的阻礙。假如你具備成功商人的其他素質的話,你的從商之路肯定會一片光明。
為什麼堅持合理利潤不讓步
“賺錢”這個字眼,大家聽了可能都沒有好感,似乎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味道。可是仔細想一想,錢不是平白就可以賺到的,想賺100元,必定要有淨值100元以上的東西付給對方。每一個員工都做了100元的工作而領100元的薪水,公司就非垮不可。賣烤紅薯的人,必須使100元的紅薯有120元的價值,這樣買賣才會成功。
因此,賺錢這件事,可以說具有服務的成分。實際上,沒有一個人肯對80元的工作,付出100元的代價,若是有,那麼他不是瘋子,就是另有不良的企圖。當然通貨膨脹,可能有暴利不尋常例子發生,但一般說來,賺錢應解釋為服務的代價或是報酬。假定有一個人賺了200元,我們的反應應該是“他又做了250元的工作了”。
可是現在一提起“賺錢”,大家都與“投機取巧”相提並論,這樣一來,經營事業、做生意都成為卑鄙的行為,結果不是一切東西都不能正常生產了嗎?
正當的賺錢是付出服務換來的,這一層認識很重要,否則,經濟活動會日漸衰微,大家都無法過富裕的生活。
雙方交易一定要盡最大的誠意,在公平的交易點上競爭,才是正途。
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輸出的競爭也激烈了起來。其中有些公司甚至於在虧本輸出,這難免令人懷疑,到底有沒有必要這麼做?
此外,以這種方式來從事交易,也絕對不可能成功。因為不管什麼事業,成功的原理都隻有一項,那就是“確保最低利潤的獲得”。
公司一定要有利潤,才能生存發展。這點盡管可以理直氣壯對顧客說明,並且一定可以獲得諒解。雙方交易,一定要盡最大的誠意,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競爭,才是正途。把這個觀念充分溝通,才能展開實際交易的行為。
做生意時,價錢的交涉是非常重要的,討價還價幾乎已經成為一般人的習慣。以買者的立場而言,買東西的時候,價格如果便宜一點當然比較合算,所以,希望東西盡可能便宜一些,應該是人之常情。反之,如果站在賣者的立場,除了特別高價的物品以外,一般來說,低價出售必然會損失,即使沒有虧本,很可能也得不到合理的利潤。這樣的討價還價雖說是長久以來的交易習慣,但是繼續維持這種情況最終是好是壞,難道沒有必要加以重新探討嗎?
當鬆下電器公司還是小工廠的時候,鬆下就帶著產品四處兜售,客戶裏麵就有一位所謂的“殺價高手”。每次鬆下帶東西給他看,他老是說:“太貴了,不降些價錢一定賣不出去。”鬆下愈是說生意難做,利潤微薄,他就殺得愈凶,到頭來投降的總是鬆下,這令鬆下很是頭痛。照他的殺價法,鬆下雖然還不至於虧本,但也差不多毫無利潤可言。
正當鬆下準備“認輸”的時候,心裏突然浮現出一幅畫麵。什麼畫麵呢?那就是一張張在鬆下工廠裏勤奮工作的員工的臉。夏天的時候,工廠裏麵熱得不得了。在鐵板上加工的那些高溫紅熱材料,使工廠簡直就成了一個人間煉獄,然而員工們仍然汗流浹背地工作。
因為鬆下自己每天也有一半的時間,在工廠同他們一起工作,所以能夠充分體驗到那種悶熱和辛苦的感覺。當年輕員工們的臉浮現在鬆下心頭的時候,他不得不把事情重新考慮一番。在汗流浹背中辛苦完成的產品,如果就這麼廉價地賣出,無論如何,總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鬆下認為:如果讓步到那種價錢,實在也對不起正在廠裏工作的同仁們。
於是,鬆下就把這些情形說給對方聽:“我們工廠的情況就是這樣,大家都是流著汗拚命地幹著。這些好不容易才做出來的產品,價格都經過合理計算,如果還遭到殺價,那豈不是糟糕透了?希望你別再殺價吧。”鬆下從心底誠懇地要求對方。一直盯著鬆下臉上看的對方,在聽完他這麼說以後,不禁笑著說:“算我這邊輸了。不減價總有許多理由,你的說法與眾不同,本人實在受不了。好吧,就按照你的價錢買下來。”
此後,鬆下不僅努力於提高產品的品質,而且在售價上也費了不少腦筋去訂。因此,鬆下電器公司的產品不隻品質優異,價格也很公道。從此,信用也逐漸建立起來了。
如何掌握絕不可以與之合作的人
根據大量的對合夥經營案例的研究,至少有三種類型的人不能與之合夥創業。
1.好話說盡、食言自肥型
工商界的組成分子是極其複雜的,爭利的手段也是千變萬化的。一些人仗著自己有一點小聰明,自以為對商場的人情世故懂得比別人多,因而“走火入魔”,認為商場就是人騙人的地方,總想在與別人合作中多撈一點,多占別人一點便宜。於是,他們在與別人的合夥中對合夥人沒有半點誠意,把對方當成傻瓜,想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多,想別人利益的時候少,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總想自己多占一點,少做一點。對於這類人,不能與之合夥。這種類型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能屈能伸,就像螞蟥一樣,要與你合作或有求於你時,他的舌頭如同螞蟥咬人時蜿蜒搖動的身體,說話的音調動聽極了,這就是所謂好話說盡。一旦目的達到,過去所說的話都忘得一幹二淨,完全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打算盤,這就是所謂食言自肥。
照這樣的說法,沒有人願意與他們合夥做生意,但事實上這類人又常常得逞,原因到底在哪裏呢?因為這類人有很大的欺騙性,在實際生活中不容易對他們進行甄別。他們的一大“法寶”就是遇到人們的責難和質問時,能說出一大堆理由來解釋,連拍帶哄,說得你有脾氣都沒法說出來。這類人眼睛都亮得很,心裏有一杆很精密的小秤,對與自己有關係的人都做過估量。凡是對他的利益有幫助的人,他不僅好話說盡,而且在必要的時候他也會自願吃虧,表示他的豪爽、耿直;可是對於那些不能幫助他的人,他就換了一副麵孔,其態度之傲慢、表情之難看、說話之難聽,真叫人難以想像。總之,這類人把商場中的壞習氣都學到了家,如果再有一點表演天才,喜怒哀樂,學啥像啥,即使商場老手,社會經驗豐富的人,也會被他耍得暈頭轉向、上當受騙。
2.眼高手低、耐心不足型
一些人不甘心替別人當員工,再加上籌措一筆資金也不太困難,於是便有了自己當老板的念頭。他們認為,隻要有錢,做生意是最簡單的事情;隻要自己往靠背椅上一坐,自有手下的人替自己效力賣命。在他們心中,隻要有錢就不怕雇不到人辦事。聽起來,他們的想法一點也沒有錯,隻要你肯出高薪,不怕請不到人才,但是請來的人才如何用,這才是決定你夠不夠資格當老板的關鍵所在。
還有些人本身貪圖享樂,不願從事艱苦複雜的創業工作,但他每月的收入又達不到那個消費水平,看到當老板的很神氣,出入有小車,高檔賓館常來常往,應酬時燈紅酒綠、輕歌曼舞,於是便想自己去當老板。他們隻看到了成功後的享受和榮耀,卻看不見創業的艱辛,眼比天高、心比海闊。沒有合夥之前說起創業來豪言壯語,信誓旦旦,發誓要幹出個名堂來,一旦進入實質性的運作,需要投入艱苦的勞動時,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時,就沒有往日所說的那種幹勁了。或是得過且過,貪圖享樂;或是工作沒有主動性,平日在單位上為別人幹事時應付了事的那一套壞習氣就出來了。很多受過良好教育、家庭環境又不錯、現在個人收入勉強過得去的人,最容易成為眼高手低、耐心不足型的人。他們沒有受過生活的磨難,沒有經受過創業的挫折,不懂得創業的艱辛,便以為當老板容易,做生意容易;一旦需要投入艱苦的工作,需要長時間地努力時,便顯露出眼高手低、耐心不足的毛病。
3.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型
三國時代的馬謖自認為從小熟讀兵書,深知用兵之道,在守街亭時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執意要把營寨建在高山之上,結果被魏軍團團圍住,幾次突圍都沒有成功,加上水源又被攔截,軍心動搖,終被魏軍擊敗,街亭失守。麵對魏軍的長驅直入,幸虧諸葛亮大智大勇,上演了一出空城計,方才轉危為安。馬謖的錯誤造成街亭失守,軍紀不容,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從此,馬謖一直就被視為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典型人物。
在當今社會中,像馬謖這樣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依然很多,隻不過表現的形式有所不同罷了。一些人自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分析力比別人強,聽不進不同的意見,總以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是最好的。當別人對他的一些觀點或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見時,他常認為沒有必要進行修改。對別人的意見或建議,輕易地給予否決,自己又提不出更好的方法來。思維方法是以偏概全,以點概麵,偏激、固執,不易與人合作。這樣的人當然不能與之合夥創業。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其優點與缺點,優點與缺點同時並存。對於一般的缺點,我們在選擇合夥人時不能求全責備,要求對方十全十美,完美主義在事實上是辦不到的,因為我們自己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但對於具有上麵所言的三種缺點與局限的人,我們一定不能與他們合夥創業,因為這些缺點錯誤是本質性的錯誤,是長期形成的,一時半刻也改不了。
自古以來,人們就感歎識人的困難,也提出了一些識人的方法。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寫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拈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在這裏,白居易強調了識別人的兩個基本方法,第一,實踐——試玉要燒三日滿;第二,時間——辨才須待七年期。這些方法都值得我們在甄別他人是否可與之合夥時學習和借鑒。
為什麼創業之初頭腦要冷靜
要想搞好公司財務,必須在公司創業之初就做好長遠打算,以避免可能出現的財務隱患。
1.不要以為實力雄厚的企業便是賺錢的企業
一些新手創辦公司時,往往會過高估計資金在創辦企業中的作用,而忽視其他條件的準備和積累。以為隻要自己本錢大,有充足的流動資金,就可以辦一家傑出的企業。其實,這隻是一種膚淺的認識。開辦企業肯定需要基本的經費,但有充足的經費並不意味著日後的成功。要是僅靠金錢來解決一個公司創立之初麵臨的各式各樣的問題,這個世界上的鈔票恐怕遠遠不夠。
2.指望早上一睜眼就暴發,很可能賠得血本光光
現在許多下海自立的人,普遍有一種暴發的傾向,總是想做一單致富的生意。
結果呢?因人而異,情況千差萬別。但不論個別的情況如何,大凡要想一步登天的老板,終究會付出不必要的賭注。不但錢沒有賺到,反而血本無歸,一敗塗地。
有些老板由於虛榮心作祟,公司成立後隻要稍微賺一點錢就想裝修門麵,擴大營業,當然這是人之常情,但結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公司沒有一點以備不時之需的錢,一遇到生意不振,就無法支持下去了。
一年的生意好壞,並不能決定生意的利與不利,也許恰巧進了流行貨物,也許附近還沒有競爭的店,也許……原因很多,一兩年的生意實在看不出應如何擴大投資。冒然把資金全部投下,甚至還舉債投資,對小公司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做生意千萬急不得,充實資力,細水長流,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前進才是正確的做法。棒球九局之中,第一局得分而以後各局都吃“鴨蛋”的很多。人生是漫長的,何止九局?隻要每一局都保持得分,就是沒有全壘打,總分合計起來,也還是會贏的。
小錢不肯賺,光想賺大錢,到頭來不但大錢沒賺到,甚至連小錢都賠得精光。奉勸“門外漢”,做生意切勿太過急躁。
3.僅會賺錢還不夠,還應會用錢
做生意,當然是出售商品、賺取利潤的行為,但如果你以為隻要生意好就能賺錢,那未免天真了一點。
不錯,生意好當然收入增加,但你可能沒發覺,當你日夜陶醉於“賺錢”“發財”時,已經種下了日後關門倒閉的種子。
相反,有些公司看似沒有什麼生意,門可羅雀,但不多時竟然改裝店麵,擴大生意。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生意好的居然倒閉,生意不好的居然賺錢!一個公司的經營業績,很難單純從生意好壞一個角度去猜度。做生意真是奇妙得不可思議。
剛從薪水階層跳出來自主創業的人,往往改不掉職員時代養成的花公司錢不心疼的習慣,用於應酬的開支較大。
生意好,為何不賺錢?就因為支出太多,把所賺的錢都花光了,因此,黑字也就變成赤字。這就是薪水階層做生意往往被人取笑的地方。
小生意可說是“至多溫飽、至少糊口”的,利潤都是非常微薄的,和大企業大量生產、大量銷售、大賺其錢不一樣。大企業由於利潤豐厚,可容許高級職員揮霍,如果小公司東施效顰,那就完了。
4.應充實自有資本,不可將寶完全押在銀行貸款上
初下海做老板者,除非繼承遺產或娶個富婆,大多是一些資金薄弱的人。你也許常常歎息自己能力這麼強,學識經驗這麼豐富,就是沒有錢,動彈不得。開那麼一個小公司真是大材小用。銀行也不願貸款給做小生意的人,如果肯貸款的話,那麼眼前這個賺錢機會也不會白白溜掉。
確實令人扼腕,然而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工薪階層因為收入固定,好壞也差不了多少,所以不會有太大的野心。但做生意就不一樣,賺多賺少相差很大,賺錢和賠錢也相去甚遠。這就使得一些初下海者發生兩種完全不同的變化。一種是喪失了創立之初的那種幹勁,終日怨天尤人,歎息大材小用;另一種是鋌而走險——銀行借錢借不到,借高利貸!
勇氣可嘉,但行情不一定如你所想像的那樣順利,一旦走了眼,那麼一屁股債,就不是光靠勇氣、膽識可收拾得了的。
假如擁有自有資本的話,自己深知這些錢得來不易,就會小心地去分析一下眼前這個賺錢機會,是否真正會賺錢,其結果不管決定縮手,還是決定下注,由於本來就是自己的資本,就是有一點差錯,也不會驚慌失措,而會想辦法渡過難關。
向銀行貸款不是壞事,但一定要有充實的自有資本。貸款的數額不要超過自有資本,才是穩健的想法。否則,“勇渡危橋”,渡過去了叫人捏一把汗;渡不過去那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5.高利貸是救命稻草,也是虎口狼牙
提到高利貸,許多人談虎色變。
確實,在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因借高利貸被弄得家破人亡,潦倒一生。
賭徒往往是高利貸的犧牲品。當他們在賭場中掏出的最後一分錢一去不回時,他們的心情是懊喪的,但同時也憤憤不平,心中仍在叫喊,一定要把輸掉的錢贏回來。此時,兩手空空,惟一能給他們帶來希望的就是高利貸。
這時,無疑他們表現出一種冒險的精神,因為他們清楚高利貸的代價以及還不起的後果。
那麼,高利貸對於生意人又如何呢?
有些事業的利潤相當高,有些則是薄利生意。不過有一點可確信:凡是正當的生意不可能獲得暴利。
因為正當的事業需要成本、工資以及各種開銷費用,所以有盈有虧。例如經營一家酒店,建築物以及生活用品折舊率相當高,如果開房率不高、客人少,一定會出現赤字。
生產一種產品,材料費、宣傳費、工資加起來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如果一味抬高價格,往往銷售不出去,所以薄利多銷的居多。
因此,利用高利貸來做生意怎麼能行!如果不巧正是這樣,那這家公司的倒閉,隻是早晚問題。
對於正當生意,假若你借高利貸,就要有賺到比其還高的利潤的把握;如果你現在身無分文,最好不要借。
然而,人到窮途末路時,總有一點勇氣湧上心頭。如果有一項生意能賺到比利息更高的利潤,你就不能因為對高利貸的恐懼而放棄賺錢的機會,這就需要冒險、堅韌的精神。
為什麼選好合夥人避免窩裏鬥
做生意如果準備采取合夥經營方式,那麼一定要注意選好合夥人。因為一旦決定采取合夥方式,那麼公司之內就會多一兩個負責人。人多當然好辦事,三個臭皮匠,說不定還真能頂一個諸葛亮。不過,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尋到合適並且可靠的合夥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選人不當,大好生意就有可能被弄得雞犬不寧。
尋找合夥人應本著“互補”的原則,即每一個合夥人不論是在專業知識上,還是在資金及個人性格方麵,都應該有其長處和優點,若能夠相互配合,管理上就可以進行合理的分工,不同專長的人各負其責,就可以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提高公司的效率。當然,這裏所說的“互補”必須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之上。在創業伊始,沒有可靠做基礎的“互補”是毫無意義的。如果合夥人來曆不明,身份和背景都令人懷疑,那你在合夥做生意時,就絕對要小心留意。
合夥公司本身是無限企業,即當企業遇到任何風險,每一個合夥人都要負上無限的連帶賠償責任,這就是說,如果A合夥人已經連家中的物品也全都用來抵押,則B、C等合夥人也需要負責A合夥人無力償還的債務。從法律上說,假如某一合夥人在外麵招搖撞騙,致使公司背上債務或責任,其他合夥人就不能對該合夥人的行為推卸責任或不承認。
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雖說合夥人可能是你的朋友,但“利”字當頭,誰能保證對方不會財迷心竅而中飽私囊,甚至為了金錢上的利益,而出賣公司的利益?如果某一不良合夥人是負責管理公司的財務,萬一他把公司的銀行戶頭結存通通提走,所有合夥人的血汗資本與贏利就會化為烏有。生意的運作驟然間來了個“急刹車”,公司能否生存下去也隻好聽天由命了。
假如某一不良合夥人是負責公司市場部的工作,如果他起異心,有朝一日準備另起爐灶,重打鑼另開張,原有的客戶就可能成為該不良合夥人新公司的主要財路。當這些基本客戶被攬走之後,生意便難以繼續維持下去,即使勉強能應付也可能一落千丈,再也無法恢複當初的“元氣”了。
此外,不良合夥人還有可能通過做假單、偷工減料、虧空公款、吃回扣等方式,幹一些損公肥私的勾當。假如他隻是個份額最小的合夥人,但在采取上述不良行動後,其利益所得很可能反而是所有合夥人中拿得最多的人。因此,與人合夥做生意,真可謂是“一生夢驚魂,一步一驚心”。所以,生意人創業伊始最好是“獨資”,如果不具備“單幹”的條件,那麼在尋找生意上的合作夥伴時,一定要格外用心,盡量從以下兩個途徑進行選擇。
1.朋友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好朋友可能是你生意上最佳的合作夥伴。因為朋友之間本來已經有相當時間的認識和了解,對彼此的人格、個性、能力等都有相當的掌握。甚至相互之間可能合作做過不少的事。不過,在商場上出賣朋友的人也為數不少,也並不能對朋友合夥人絲毫不加提防。
2.行家
過去生意上的同行,有時也可以聯起手來做生意,由於大家均有一定的行業經驗,出現欺詐、搗鬼的情況比較少見。
選好合夥人不僅是合夥做生意的第一步,在以後的合夥做生意當中,還要隨時提防合夥人之間的內訌,即發生“窩裏鬥”。中國曆史上曾經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當時在洪秀全的領導下,占據了大半個中國,勢力強盛不可阻擋,令清廷舉朝震驚。但是洪秀全在占據並定都南京後,完全喪失了當初的鬥誌,整天躲在“宮裏”吃喝玩樂,手下的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更是水火不相容,最後導致自相殘殺、同室操戈,還逼走了翼王石達開,“天國”從此土崩瓦解。
曆史的教訓提醒生意人,在合夥做生意時,每一個合夥人都有權而且應該在公平民主的情況下,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不過人多嘴雜,有時難以形成統一的決策,即使勉強通過一個決議,也僅僅是一個各合夥人不同意見的折中方案而已。當某位合夥人的提議被否決,其心裏總會不那麼舒服,各合夥人之間心懷鬼胎,彼此間的磨擦此起彼伏。最明顯的是,假若合夥人之間所費的心思和精神不是用來琢磨賺錢,而是用以盯死某個合夥人,處處跟其他合夥人針鋒相對,時加防範。各合夥人的主要精力整天花在“窩裏鬥”的內訌上,公司的生意還怎麼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