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十年動亂:國家危在旦夕(1 / 3)

正文 1.十年動亂:國家危在旦夕

毛澤東發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5月一直延續到1976年10月。我想把所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最後一段時間的基本情況,做一些簡單回顧。年輕的朋友們了解了這個曆史背景,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們國家要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從“九大”到“十大”是四年的時間,在這個時期,主要是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在中共中央八屆十二中全會上修改的黨章,就規定林彪是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在1969年到1973年期間,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劃了代號為“571”的反革命政變,他們的陰謀被黨中央發現並徹底粉碎。林彪及其反革命集團的主要成員在蒙古溫都爾汗墜機身亡。這個事件應該說是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失敗。在這個事件之後,周恩來開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這之前有一個時期,由於林彪反革命集團的幹擾,周恩來的工作受到很大影響。我們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央政府叫政務院,後來就改稱國務院,都是由周恩來同誌主持工作。林彪死後,國內各方麵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轉機。

但是,在此期間,所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並沒有結束。工業、農業和其他各行各業仍然處於無序狀態。比如在當時教育界發生了所謂的“教育革命”,這個“教育革命”導致了“讀書無用論”在社會上的泛濫。學校都停課了,學生們都不上課了,這就叫“停課鬧革命”。在社會上,“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讀書沒有用了,那還讀書幹什麼?大學、中學、小學都不上課,大學十年沒有招生,工農兵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占領大學。中學也不上課了,學生幹什麼呢?學生也不是沒事幹,而是去學工、學農、學軍,有的還學醫。學工的學生們到工廠去,技術活做不了,就去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當個搬運工,搬搬東西什麼的;學農的學生們到農村去,農業的技術活也做不了。不要小看農業啊,我感覺有些人對農業技術好像覺得不值一提,其實不是這樣。你沒有一個好的身手,好的頭腦,靈活的雙手,根本做不了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農活。比如說播種,一般人播不了種,都是那些大約在三四十歲或四五十歲的有經驗的農民,他們才有這種播種的技術。還有其他一些帶有技術性的農活也做不了。那學生去幹什麼呢?比如割麥子,你也割不了,割麥子也是需要技術的。那怎麼辦呢,學生們隻能排成一排,就在地裏撿麥穗。還有學軍,學軍就是到部隊去,住到軍營裏麵,由解放軍的初級軍官,班長、排長、連長來訓練這些學生,立正、稍息,走正步,排隊形,向右看齊。

在當時那個特定的曆史階段,從小學到大學,所有的學生都沒有把學業作為自己的主業,很多學生實際上就荒廢了自己的學業。在那個年齡段的人,他們的專業知識或者文化課的知識是比較欠缺的。這使我們的教學質量普遍下降,甚至造成了教學秩序的極度混亂。當時在城市學校裏有“工宣隊”,就是工人階級宣傳隊;農村學校裏有“貧宣隊”,就是貧下中農宣傳隊。這些人根本代表不了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文化程度不夠,也根本不懂教育,他們到各級各類學校,主要是對師生們進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

1973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繼續堅持了“九大”以來的錯誤方針。其中一個大的變化,就是上海造反派頭子王洪文被指定為黨中央副主席。江青、姚文元、張春橋、王洪文在中央結成了“四人幫”,他們為所欲為,迫害老幹部,挑動群眾鬥群眾,嚴重幹擾黨和政府的正常工作。這就是“江青反革命集團”。江青早年曾經是文藝界的人物,是一個演員,她是毛澤東的第三任妻子。毛澤東的第一任妻子是楊開慧,是一個革命烈士;第二任妻子是賀子珍,是一位紅軍戰士;第三任妻子就是江青。江青在“文革”期間搞了“樣板戲”,就是所謂“革命現代京劇”,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紅色娘子軍》《龍江頌》《海港》《白毛女》《奇襲白虎團》,後加了《杜鵑山》《平原作戰》,一共十部。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是非常貧乏的,沒有多少可讀的書,當時有幾部小說,有一位作家叫浩然,他寫的小說是深入生活的產物,作品中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當時也有幾部非主流的小說被人們爭相傳閱,這幾部小說講的是愛情故事,小說裏沒有什麼過分的描寫。但還隻是私下裏的、暗地裏傳閱,不像現在的流行歌曲,把愛情作為歌唱的主題,也沒有現在的電影或電視劇那樣,對愛情甚至情愛的描寫是非常的坦白和毫無顧忌的暴露,因為那個時候人們都很革命,對風花雪月、兒女情長之類的事情閉口不言,根本就不許人們公開談愛情,似乎隻要說一個“愛”字就不得了,甚至有可能會被定為流氓罪。那時也沒有像今天情侶之間拉著手挽著胳膊,在大街上或者在林蔭道上漫步。現在有的情侶在車站分別時的擁抱、接吻,這樣的情景在那時候是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