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元年(697)68歲六月,調任河北安撫使,與婁師德、武懿宗分赴河北各地撫慰遭受戰爭摧殘的百姓,招納流亡,恢複生產。不久,調任幽州都督,負責安撫人心,恢複生產,整頓軍備。武則天賜予紫袍,上有“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字,以示勉勵。閏十月,入朝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這是他第二次入相。上疏主張從西域撤軍,以利休養生息,封西突厥貴族阿史那斛瑟羅為可汗,命其率眾鎮守安西四鎮。未被接受。
聖曆元年(698)69歲二月,武承嗣、武三思派人勸說武則天,立他們為太子。仁傑不同意,屢次諫武則天接回廬陵王,在王方慶、王及善、吉頊等人的配合下,終於使武則天決定從房州接回廬陵王。
三月,廬陵王回到神都洛陽。
八月,兼納言。武則天命宰相各舉一人為尚書郎,仁傑舉薦其子光嗣為地官員外郎,稱職,受到武則天的讚揚。
九月,立廬陵王為皇太子。任太子為河北道大元帥,仁傑為行軍元帥,率大軍擊突厥,突厥退出河北。
十月,任河北道安撫大使。奏請赦免了曾依附過突厥和逃竄於山澤的百姓,采取減輕賦稅、徭役,賑濟貧民,恢複生產,嚴禁軍隊騷擾百姓的措施,穩定了河北動蕩的局勢。
聖曆二年(699)70歲二月,隨武則天巡幸嵩山,謁王子晉廟。
八月,納言婁師德薨。師德曾力薦仁傑為相。
上表請求廢去安東都督府,以高麗王族高氏後人為君,恢複高麗政權。未被接受。
久視元年(700)71歲正月,任內史。
四月,武則天幸三陽宮避暑,仁傑隨行,並諫止胡僧邀車駕觀舍利的行動。
五月,隨武則天遊石淙山,作《奉和聖製夏日遊石淙山》詩。武則天賜宅一所。
七月,經仁傑力救免於死刑的契丹將領李楷國、駱務整,率軍掃平契丹叛逆軍隊,獻俘於含樞殿。武則天認為是仁傑之功,仁傑推辭拒不受賞。
閏七月,武則天欲在洛陽造大佛像。仁傑上疏堅決反對,認為有損於國力,有勞於百姓,阻止了這次行動。
九月,病死於洛陽私宅。武則天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然據《千唐誌齋藏石》中的《大周故袁(公瑜)府君墓誌銘》載,此誌為狄仁傑所撰,誌文中提到袁公瑜與夫人於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合葬於洛陽北邙山。據此狄仁傑當不是死於這年九月,否則就不可能在這年十月撰寫此誌。至於他到底死於何時?尚不能確定,估計在十月之後不久,姑且仍依史籍所載,以俟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