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胸襟是成就大事的前提 35.施恩本為揚善,助人不是投資(1 / 1)

第六章胸襟是成就大事的前提 35.施恩本為揚善,助人不是投資

【原文】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即鬥粟可當萬鍾之惠;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注釋】鬥: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頭或竹子製成。

粟: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為圓形或橢圓小粒。北方通稱“穀子”,去皮後稱“小米”。泛指糧食。鍾:春秋時齊國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鬥。鎰: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鎰)。

【大意】幫助了別人的人,自己不記著,也不希圖別人感恩,這樣,就算給了人家一鬥,其價值也勝過萬鍾;給人財物的人,惦記自己的施舍,要求人家回報,這樣,就算給了人家百鎰,其價值也不如一文。

在《菜根譚》裏,作者洪應明多次談到了“施恩不望報”的問題。看來,在他的眼裏,這確實是一項重要的、人們難以具備的道德修養。

民間有句話,叫“扒小腸兒”。意思就是在別人麵前,把自己對人家的好處一一地說道出來。這種人“扒小腸兒”的目的是為了提醒人家不要忘了自己的恩惠,提醒人家找個機會報答。可是,事情往往走向他所希望的反麵。本來人家對他還心存感激,可經他這樣一“扒小腸兒”,人家不但不感激了,而且,還開始厭惡他。大部分人,都會趕快報答他,但報答之後,彼此的關係也就走到頭了。

因此,如果你有能力幫助別人,那就幫助一下,幫助完了就算了,千萬別記著。當人家沒記著你的好處時,也不用抱怨。如果你記著並且抱怨,那麼你就是個市儈,你幫助人、給人家好處無非是一種欲求獲利的投資行為而已。既然是投資,就總是有賠有賺的,你怨不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