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陽道節度使,設於開元二年(714),治所幽州(北京西南),控製奚、契丹。統轄經略、武威、清夷、靜塞、恒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等九軍,屯兵於幽、薊(天津薊縣)、偽(河北懷來)、檀(北京密雲)、易(河北義縣)、恒(河北正定)、定(河北定縣)、漠(河北任丘)、滄(河北滄縣)九州境內,統兵9.1萬人,戰馬6500匹河東節度使和朔方節度使成特角之勢,共同防禦突厥等漠北遊牧部族,已見前述隴右道節度使,設於開元二年(714),治所都州(青海樂都),抵禦吐蕃。統轄臨挑、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門、寧塞、積石、鎮西十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兵於都、廓(青海化隆)、挑(甘肅卓尼)、河(甘肅臨夏)四州境內,統兵75萬人,戰馬16萬匹。
河西道節度使,設置於景雲二年(711),治所涼州(甘肅武威),阻斷吐蕃與突厥的聯係。統轄赤水、大鬥、建康、寧寇、玉門、墨離、豆盧、新泉八軍,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兵於涼、肅(甘肅酒泉)、瓜(甘肅安西)、沙(甘肅敦煌)、會(甘肅靖遠)五州境內,統兵7.3萬人,戰馬1.94萬匹安西道節度使,開元六年(718)設,治所龜茲(新疆庫車),鎮撫西域諸國。統轄龜茲、焉省、於聞、疏勒四鎮,有兵2.4萬人,戰馬2700匹勻北庭道節度使。設於先天二年(712),治所庭州(新疆吉木薩爾),防禦突騎施、堅昆、斬吸等部落。統轄瀚海、天山、伊吾三軍,屯兵於伊州(新疆哈密)、西州(新疆吐魯番)境內,有兵2萬人,戰馬5000匹。
劍南道節度使,設於開元七年(719),治所益州(四川成都),西麵抗禦吐蕃,南麵鎮撫蠻、撩。統轄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橙川、南江六軍,屯兵於益、翼(四川黑水東)、茂(四川茂墳)、當(四川黑水)、裔(四川西昌)、拓(四川黑水南)、鬆(四川鬆潘)、維(四川理縣)、恭(四川梭磨河中遊以南)、雅(四川雅安)、黎(四川漢源)、姚(雲南姚安)、悉(四川黑水東南)等十三州境內,統兵3.09萬人,戰馬2000匹。
嶺南道五府經略使,設於開元二十一年(733),治所廣州城(廣東廣州),鎮撫夷、撩、海南諸國。統轄經略、清海兩軍,桂(廣西桂林)、容(廣西玉林)、(廣西南寧)、安南(越南河內)四府,統兵1.54萬人邊疆十道(軍區)之外,還有長樂(福建福州)經略使統兵1500人,東萊(山東掖縣)、東牟(山東蓬萊)二守捉各統兵1000人,以備海防。總計邊防軍隊49萬人,戰馬8萬餘匹。
從邊防軍鎮和十道(軍區)的設置時間看,是伴隨著邊疆戰事的逐漸擴大而一再增設,至玄宗朝作全麵部署的。唐朝的西南到東北,外敵成半月形進逼態勢。十道(軍區)的地域分布和兵力配置,與所禦之敵的強弱以及自然山川的攻守利害、進兵通路,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