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1(1 / 2)

序 序1

我在少年時代,曾多次聆聽大人們講說郭子儀的故事,印象深刻。近十年來,海外郭氏後裔的尋根熱,頗為引人往目。

秦、晉等省亦出現了官方或民間的郭子儀研究會,從事相關的學術和招商活動。郭子儀是陝西曆史名人,但陝西出版他的個人傳記還屬鮮見。子是,我便不揣淺陋,於幾年前開始收集史料,欲嚐試為之。幸運的是,不久便得到三秦出版社的支持和鼓勵,使我的心願付諸實施,得以有機會將這本拙作奉獻給廣大讀者。

郭子儀作為唐朝中期重要的軍事政治人物,以其功德圓滿,後世評論甚少爭議。因而,為其作傳,便難脫敘功擺好之寞臼。然而舊史載筆,於真人實事之中,不無出人。今人讀史,時世環境與發論立場不同,自然還有可再深人剖析之情節自古知人論世,無不為“舍生取義,殺身成仁”者擊節讚歎。《舊唐書》魏徽傳中一段議論,卻頗堪玩味:(魏)徽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帝(太宗)日:

忠、良有異乎?徽曰:“良臣,櫻、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幹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帝深納其言,賜絹五百匹。”魏微乃千古名臣,其諫診多為後世垂範。今持其說以論郭子儀,庶幾可免拔高貶抑而失其真切。

郭子儀曆事玄、肅、代、德四帝,其功績稱著於平定“安史之亂”和抗禦吐蕃侵擾的戰爭時期。安祿山反叛之前,郭子儀長期戍守邊疆,已是年近花甲之人,官至正三品級,地位顯達而功譽不聞。河朔亂起,舉國震驚。郭子儀被摧升為朔方節度使,奉詔率軍東進,投人平叛戰爭。在河東道北部,朔方軍旗開得勝,收複靜邊軍、雲中和馬邑。隨後,郭子儀增援李光弼而東下井,進軍河北,連戰皆捷。尤其是嘉山之戰大破史思明,威震叛軍。次年六月,哥舒翰兵敗靈寶,失守撞關。玄宗倉皇西幸,避亂人蜀。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郭、李二人奉詔率5萬大軍奔赴行在,於八月同登宰輔之位。正所謂“受任子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其後的20餘年間,郭子儀曆經坎坷,幾度浮沉,始終“晏然效忠,有死無二”,“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雖有“再造王室”之高勳,卻能“位重懇辭,失寵無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挾憾以抱仇攤,.誠乃“大雅君子,杜授純臣。自秦、漢以還,勳力之盛,無與倫比,上述乃唐史記載,後世無可損益。但唐代史臣裴泊謂其“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就有言過其實而與真情不甚契合之隙。

郭子儀在有生之年,享有朝廷授予的太尉、中書令、汾陽郡王等崇高官爵,以功圖形淩煙閣,並受賜“尚父”之號;發妻王氏受封“霍國夫人”:八子八婿以及兄弟侄兒皆位列朝廷,第六子郭暖尚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早已亡故的祖父及父母亦被追贈官爵封號達到了封建社會中人臣權勢和榮耀的頂峰。

至於其身後之備極哀榮,貽福家族子孫,更無須細加肪列。所有這些,著實令當時及後世人們豔羨不已,稱美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