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賽納河畔的無名少女 6.托爾斯泰和自然(2 / 2)

不要怕死,你將永遠住在自己的故鄉,這塊熟識的土地,將愛撫地擁抱住你。

我深信,類似克拉蘭的這種自然會在費爾巴哈的心靈裏特別加深那種促使他寫下這首二行詩的感情。我們知道,對於托爾斯泰就不是這樣。克拉蘭的風光增長了他對死的恐怖。在陶醉於自己與自然渾然一體感的同時,他一想到他的“我”和他周圍的自然所構成的美妙的“非我”之間的對立將要消失的時刻定要來到,便害怕得發抖了。費爾巴哈在自己的《死亡的觀念》中,以真正德國人的徹底態度,從四種不同的觀點證明個人永生的思想是毫無根據的。托爾斯泰即使不是永遠,也是在很長的時期中感到,如果沒有永生,活著也就毫無價值。

托爾斯泰感覺到的與費爾巴哈和雪萊感覺到的完全不同。這當然是“性格”的問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厲史時期,人們對死的想法也各不相同。聖奧古斯丁說,對羅馬人講來,羅馬的光榮代替為永生。費爾巴哈也使自己讀者的注意力轉到問題的這一方麵,他曾經說,追求個人永生的願望,隻是伴隨著宗教改革才在歐洲人的心靈中確立起來,而宗教改革是個人主義的新時代所特有的宗教表現。最後,托爾期泰自己也按照自己的方式——即借助於鮮明的藝術形象——在自己著名的短篇小說《三個死》中證明了這種想法的正確性。在這篇小說中,快要死的女主人流露了對於死的很大的恐懼,然而患了不治之症的車夫費德爾卻仍然好像完全沒有這種感覺。這就顯示出了不同——不是曆史地位的不同,而是杜會地位的不同。在近代歐洲,上等階段一向比下等階級充滿了多得多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越深入到人的心靈,對於死的恐怖就越牢固地在心靈裏紮下根來。

托爾斯泰是當代個人主義的最有天才的和最極端的代表之一。個人主義在他的藝術作品上,特別是在他的政論觀點上,打上了最深刻的印記。毫不奇怪,個人主義也影響到他對自然的態度。托爾斯泰無論怎樣喜愛自然,也不能在費爾巴哈反對個人永生觀念的論據中找到有說服力的東西。這種觀念在他看來是心理上必然要產生的。如果在他的心靈裏,同永生的渴望一起還有自己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可以說是多神教的意識,那麼這種意識在他那裏隻能使他不能像古代基督教徒那樣地用死後不朽的思想來安慰自己。不,這樣的不朽對他說來引誘力是太小了。他所需要的是這樣一種不朽,在這種不朽之下,他的個人的“我”和自然的美妙的“非我”之間的對立就可以永久繼續存在下去。他所需要的是這樣一種不朽,在這種不朽之下,他就可以繼續感覺到自己周圍的灼熱的空氣,“繚繞著飄向無際的遠方”和“成為無邊無際的深不可測的蔚藍色的天空”。他需要的是這樣一種不朽,在這種不朽之下,就可以繼續有“無數昆蟲嗡嗡地打轉,牛群悠然地結隊而行,小鳥到處啼鳴”。簡單地說來,在他看來,在基督教關於靈魂永生的觀念中不可能有什麼令人慰藉的東西,因為他所需要的是肉體的永生。所以幾乎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的,就是這個顯然的真理:這樣的永生是不可能的。

這當然不是讚揚。但這自然也不是指責。這是簡單地指出一個事實,凡是希望了解俄國偉大作家心理的人都應該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