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傾聽內心深處 16.友誼
[英國]培根
因為友誼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風驟雨的感情世界而進人和風細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擺脫黑暗混亂的胡思亂想而走入光明與理性的思考。
古人曾說,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沒有比這句話更能把真理與謬誤混合於一起的了。如果說,當一個人脫離了社會,甘願遁入山村與野獸為侶,那麼他是絕不可能成為神靈的。盡管有人這樣做的目的,好像是要到社會之外去尋找一種更高尚的生活,就像古代的埃辟門笛斯、諾曼、埃辟克拉斯、阿波羅尼斯那樣。
有些人之所以寧願孤獨,是因為在沒有友誼和仁愛的人群中生活,那種苦悶正如一句古代拉丁諺語所說的:“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人們的麵目淡如一張圖案,人們的語言則不過是一片噪聲,使得人們寧可逃避也不願進入了。
由此可以看出,人與人的友情對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隻是一片繁華的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其性格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
當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鬱的時候,向知心摯友的一席傾訴可以使你得到疏導。否則這種積鬱會使人致病。醫學告訴我們,“沙沙帕拉”可以理通肝氣;磁鐵粉可理通脾氣;硫磺粉可以理通肺氣;海狸膠可以治療頭昏。然而除了一個知心摯友以外,卻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是可以舒通心靈之鬱悶的。隻有對於朋友,你才可以盡情傾訴你的憂愁與歡樂,恐懼與希望,猜疑與勸慰。總之,那沉重地壓在你心頭的一切,通過友誼的肩頭而被分擔了。
正因為如此,甚至連許多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能沒有友誼。以致許多人竟寧願降低自己的身份去追求它。
本來君王是不能享受友誼的。因為友誼的基本條件是平等,而君王與臣民的地位卻太懸殊了。於是許多君王便不得不把他所寵愛的人擢升為“寵臣”或“近侍”,以便能與他們親近。羅馬人稱這種人為“君梟的分憂者”,這種稱呼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他們的作用。實際上,不僅那些性格脆弱敏感的君王曾這樣做,就連許多性格堅毅、智勇過人的君王,也不能不在他的臣屬中選擇朋友。而為了結成這種關係,他們隻需要盡量地忘記自己原來的高貴身份的。
羅馬的大獨裁者蘇拉曾與部下龐培結交。以致為此有一次竟容忍了龐培言語上的冒犯,龐培曾當麵誇耀自己說:“崇拜朝陽的人自然多於崇拜落日的人。”偉大的愷撒大帝也曾經與布魯圖斯結為密友,並把他立為繼承人之一,結果這人恰好成為誘使愷撒墮入圈套而被謀殺的人。難怪安東尼後來把布魯圖斯稱為“惡魔”,仿佛他誘惑愷撒的魅力是來自一種妖術似的……
畢達哥拉斯曾說過一句神秘的格言——“不要損傷自己的心”。確實,如果一個人有心事卻無法向朋友訴說,那麼他必然會成為會損傷自己心的人。實際上,友誼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所以友誼對於人生,真像煉金術士所要尋找的那種“點金石”。它能使黃金加倍,又能使黑鐵成金。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很自然的規律。在自然界中,物質通過結合可以得到增強。而人與人難道不也是如此嗎?
如果以上所說已證明友誼能夠調劑人的感情的話,那麼友誼的又一種作用則是能增進人的智慧。因為友誼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風驟雨的感情世界而進人和風細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擺脫黑暗混亂的胡思亂想而走入光明與理性的思考。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朋友能給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種平心靜氣的討論都能把攪擾著你心頭的一團亂麻,整理得井然有序。當人把一種設想用語言表達的時候,他也就漸漸看到了它們可能招來的後果。有人曾對波斯王說:“思想是卷著的繡毯,而語言則是張開的繡毯。”所以有時與朋友作一小時的促膝交談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