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盯上誰算誰倒黴(1 / 2)

第3章:盯上誰算誰倒黴

“不可!不可!使不得啊~~!”楚江手裏緊緊握著銀子,裝模作樣萬分的推辭,可那銀子早就被他的手指勾進了袖口當中。

“楚兄千萬不要推辭,你我二人感情便如親生兄弟一般,若在推辭,哥哥我可就不高興了。”老秀才滿臉的憤憤之色,好像隻要楚江不收他的錢,就等於侮辱了他一般。

“唉,這、這、這罷了,小弟以後定當奉還!”楚江嘴上感激的說著,心裏一陣竊笑:還?還?還個屁啊,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來明日憂~~~正所謂濕酒趁年華!

從老秀才手裏誆來銀錢的楚江,一路溜溜達達的向燕京城中的酒館走去。

燕京城便是整個大燕朝的皇城所在,楚江很巧的穿到了京師重地。

這燕京城城乃是三朝舊都了,地處長江以南,端得是暖風熏熏,煙花熏繚,數不盡的文風雅韻。

整個燕京城樓宏偉拔地而起,城內街市交錯縱橫,房屋鱗次櫛比,酒樓店鋪百肆雜陳,招牌幡幌目不暇接,飲食百貨應有盡有。車馬塞衢,人頭攢動,土農工商,僧道醫卜,三教九流,男女老幼,吃喝買賣,勞作閑遊,當真一副太平盛世呀!

楚江卻知道,眼下的這一片太平盛世根本就是暫時的,或者說這種繁榮昌盛也僅僅是在這天子腳下是這幅模樣。

大燕朝在這十幾年間一直戰禍不斷,北有上京城以北的金國韃虜的虎視眈眈,常以騎兵進行搶劫擄掠;東有海上倭國,不時化為海盜侵擾沿海一帶;西有蠻夷胡人,直欲進犯戍邊張掖郡,借此獨道進軍中原。

而造成這幅局麵的正是大燕朝重文輕武的格局,似乎那些皇帝老兒,篤實了要把文可治國的理念推行下去。

至於武可定邦的根本,反而給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不知道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大概也跟太祖皇帝定下江山之後,對開國武將的一番血腥清洗有關吧。並且太祖皇帝留下祖訓:武者,兵先行;兵者,不足取!以至於人人自保,寧可手無縛雞之力,也不願做一個遍遭猜忌的武將。

再一點就是在百年的太平盛世中缺乏戰事,朝廷對武官的態度也是基本上可以有可無。總之這大燕朝幾乎沒有可用的武官,即便有些能力、意圖施展抱負的武官,也在被安逸派的高層打壓著,有才也施展不出。

長久以往,朝廷從根子上發生了腐爛,買賣官爵、貪汙受賄、惡吏橫行,把整個朝綱都攪和的烏煙瘴氣。尤其近幾年來,那些戍邊的將領,在韃虜、匈奴的屢次進犯下,敗了再敗,退了再退,根本無一戰之力。

無奈之下,朝廷不得不灑出大把的銀錢,簽訂各種不平等的條約,頻繁拿出和親政策,方才堪堪保證大燕朝國土的完整。

這一切都是百餘年一點點積累下來的垢疾,據說先帝在位一十八年,能夠正常進行早朝的時間不會超過十次。終日留戀詩詞繪畫當中,對於朝政、民情根本不作搭理,國事上的確昏庸無能,但確實是一個大大的才子,隻恨生錯了地方。

隻是在先帝的表率下,大燕朝的文風越加昌盛了。文武百官更是盡情的迎合追捧皇帝,以博得皇帝的欣賞和寵愛,從而謀權謀利。

正所謂人來熙熙皆為利來,人來往往皆為利往。處於這種風氣下,怎樣的討巧和奉承才是立身之根本。

眼光長遠、憂國憂民的朝官不是沒有。以左相沈顧惜為首的官員,就是有名的規君派:上萬言書規勸皇帝、擬定改革、減輕賦稅、增加軍備開支……

隻可惜這一切勵精圖治的行為被隻擅風花雪月吟詩作對的皇帝所厭惡,覺得這個沈顧惜毫無情趣。但是顧忌到沈顧惜為先皇所欽定的輔臣,方才一忍再忍,沒有一怒之下殺了他。

皇帝沒有殺,但與左相沈顧惜一直相對立的右相,卻沒有放過他。最終在皇帝睜隻眼閉隻眼的情況下,大燕左相沈顧惜被冠以通敵罪名淩遲處死,連帶九族上下百餘口受到牽連,整個左相體係幾乎遭到滅頂之災。

左相被誅不久,先皇也倆腿一蹬翹了辮子,連個遺詔都沒有留下,甩手把這麼一副爛攤子丟給剛出生什麼都不懂的兒子。

這下子更加亂套了,因為這個昏庸至極的老皇帝就有這麼一個兒子,年齡還那麼小。於是,幾乎所有的權臣,都想廢掉小皇帝,改朝換代,取而代之。

隻是不知怎麼著,最後的大權竟然落在小皇帝的皇姨娘手上。皇姨娘本就是先帝貴妃身份,此時以貴妃身份入住東宮成了皇太後,進行垂簾聽政。

這一下鬧騰的可好了,一個女人把著男人的權利,就讓下麵的官員們極為不服。於是,整個朝堂在相互攻擊中逐漸分成了若幹相互製約的平衡勢力:右相為首的保守派、武官自行結合起來的激進派,以及四王爺為首的保皇派。

了解到大燕朝整治格局的時候,楚江不由的搖了搖頭:這簡直比一鍋八寶粥還要亂。

不過他挺佩服那個入主東宮的皇太後,並且腦子裏浮現了孝莊皇太後五個字,非常邪惡的跟四王爺聯係到了一起:這個皇太後該也不會是一抹朱顏逢君生,榻間彈唱俏媚迎換回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