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改革的風風雨雨(1987~1991) 第一節尋找自身的曆史方位(1 / 3)

第七章改革的風風雨雨(1987~1991) 第一節尋找自身的曆史方位

一、壓縮經濟過熱的空氣

時序轉入1987年,中國大地陰晴晦明,風雲變幻。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浪潮和氛圍中,我國國民經濟又出現滑坡。固定資產投資過大,消費增長過快,物價上漲較多,工業產品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外彙收支不平衡,國家財政出現赤字。據統計,1986年全民所有製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在上年增長41.8%的基礎上,又增長了15.3%,消費基金在上年增長23.7%的基礎上,又增長了12.5%【《關於1986年國家預算執行情況和1987年國家預算草案的報告》,《人民日報》1987年4月14日。】;幾年來,全國行政經費開支平均每年增長14%,這些都大大高於同時期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2%和財政收入增長8.8%的水平【《人民日報》1987年1月11日。】。國民經濟發展很不協調,高指標、高速度、急於求成、相互攀比、鋪張浪費現象普遍存在。1987年1月22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壓縮經濟空氣,防止過高過急現象,提出了增產節約、增收節支的口號,雙增雙節成為1987年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3月25日到4月11日,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必須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增產節約、增收節支運動,以爭取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會議號召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發揚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優良傳統,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保持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各級政府和部門根據中央部署,積極行動,采取措施,提高質量,減少消耗,增產適銷對路產品,增加出口創彙,節省行政開支,壓縮基建規模,控製集團購買力,普遍開展了雙增雙節運動。雙增雙節的重點是壓縮基建規模、節省行政開支。1月23日,國家計委決定壓縮膨脹的投資空氣,對基建實行三保三壓政策,即保計劃內項目,壓計劃外項目;保生產性建設,壓非生產性建設;保重點建設,壓一般工業建設。4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就財政部《關於控製行政經費問題的報告》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對行政費用實行從嚴從緊控製的方針,量力而行、力求節儉;堅決糾正擺闊氣、講排場、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大力提倡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精神,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

雙增雙節運動的推行,收到了明顯的成效,初步扭轉了前兩年支出大幅度增長的狀況。1985年和1986年財政支出增長很快,分別比上年增長了20.1%和12.4%,而且連續兩年突破預算較多。而1987年財政支出僅比上年增長3%,隻超過預算的0.5%,這是幾年來少有的,對緩解收支矛盾,控製財政赤字,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穩定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雙增雙節運動中,接連發生了兩起大的責任事故。5月6日,由於6名外地流入人員和工人違章吸煙或加油過量流入草地,引起大興安嶺地區的西林吉、圖強、阿爾木、塔河4個林業局的林場幾乎同時起火。由於個別負責幹部麻痹大意或臨陣逃脫,以及次日傍晚又突然刮起8級大風,火勢乘狂風向東迅猛擴展,使小火終於釀成大禍。直到6月2日,經過沈陽軍區解放軍指戰員和當地人民的奮力撲救,加之整個火區又降大雨,才將大火撲滅。

這次森林大火持續28天,過火麵積101萬公頃,其中有林麵積87萬公頃,森林蓄積量7360萬立方米。被燒死的林木3770萬立方米,可出商品材1500萬立方米,占全國當年木材產量的1/4,價值約40億元。此外,燒毀的各種線路、設備、糧食、橋涵不計其數。受災群眾5萬多人,死亡193人,受傷226人。這是建國以來最大也是最嚴重的森林火災。6月6日,國務院代總理萬裏主持召開國務院全體會議,作出《國務院關於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事故的處理決定》。決定指出:“這起特大火災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企業管理混亂、紀律鬆弛、違反規章製度、違章作業和領導上嚴重官僚主義所造成的。”【《人民日報》1987年6月7日。】國務院先後撤銷了林業部部長楊鍾、副部長董智勇的職務,黑龍江省也對負有重大責任的17名幹部進行了黨紀政紀國法的懲處。

5月8日,武漢長江輪船公司“長江22033”拖輪與南通市輪船公司“江蘇(客)0130”輪船在長江南通航段發生碰撞,造成105人死亡,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90萬元的重大事故。這起事故是由於雙方都嚴重違章操作而造成的,是長江航運上20多年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重大責任事故,13名責任者受到了不同的懲處。

6月14日,國務院就這兩起事故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堅決反對官僚主義。《人民日報》也連續發表反對官僚主義的文章,以杜絕重大事故的發生,保證雙增雙節運動的開展。

增產節約是一個傳統口號,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解放初期,黨和政府發動群眾,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很快醫治了戰爭的創傷,恢複了國民經濟。增產節約雖然是一個基礎性工作,但並不能根本解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出現的新問題。所以,當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鬥爭告一段落,雙增雙節運動取得明顯成效後,改革開放的呼聲又日益高漲起來。

二、中共十三大:吹響全麵改革的號角

1987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二屆七中全會,為黨的十三大做準備。會議討論了中央委員會向十三大的報告和《中國共產黨章程部分條文修正案》,原則同意《政治體製改革的總體設想》並決定將其主要內容寫入大會報告,確認1月政治局擴大會議接受胡耀邦辭職和推選趙紫陽代理總書記的決定。

10月24日上午,黨的十三大舉行預備會議。會議通過了由187人組成的大會主席團,胡啟立為大會秘書長;通過了由18人組成的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喬石為主任;通過了十三大議程。下午,大會主席團舉行會議,通過了由30人組成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名單,聽取並通過了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關於代表資格的審查報告。

10月25日至11月1日,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1936名代表肩負著全國4600多萬黨員的重托,雲集在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黨外副委員長、全國政協黨外副主席、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少數民族、宗教界知名人士以及黨內部分老同誌和其他有關負責人,應邀列席了大會。

25日上午,鄧小平主持了開幕式,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題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共分七個部分:

①曆史性成就和這次大會的任務。報告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9年的曆史性成就,指出這次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報告著重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了係統深刻的論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③關於經濟發展戰略。報告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④關於經濟體製改革。報告指出,當前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轉變企業經營機製這個中心環節,分階段地進行計劃、投資、物資、財政、金融、外貿等方麵體製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計劃商品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有計劃商品經濟的新體製,就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製,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製。新體製的基本框架,是以轉變企業經營機製為中心,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搞活全民所有製企業;促進橫向經濟聯合的進一步發展;加快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係;逐步健全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經濟調節體係;在公有製為主體的前提下繼續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和正確的分配政策。

⑤關於政治體製改革。報告指出,經濟體製改革的展開和深入,對政治體製改革提出了愈益緊迫的要求。政治體製和經濟體製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下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報告提出政治體製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製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製。短期目標,是建立有利於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麵積極性的領導體製。政治體製改革的關健是黨政分開和政企分開,同時還要進一步下放權力,改革政府工作機構,改革幹部人事製度,建立社會協商對話製度,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

⑥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報告指出,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必須保證黨的基本路線的貫徹執行,必須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報告從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麵分析了黨的建設的任務,指出要走出一條不搞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製度建設的新路子,以黨內民主來推動人民民主的實現。黨必須經得起執政和改革開放的考驗,這是新時期黨的建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對於那些敗壞黨和人民事業的腐敗分子,必須采取堅決清除的方針。報告強調,僅僅靠教育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必須從嚴治黨,嚴肅執行黨的紀律。

⑦爭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勝利。報告勾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輪廓,指出馬克思主義需要有新的大發展是現時代的大趨勢。報告提請全黨開拓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爭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勝利。

25日下午,大會開始分組討論。代表們一致認為,十三大報告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是當代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教科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10月30日,中央顧問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也分別向大會作了工作報告。

11月1日,經過兩天醞釀,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差額選舉出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75名,候補委員110名,等額選舉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名,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69名。中央委員候選人的差額為5%,候補委員差額為12%。差額選舉在黨的代表大會史上還是第一次。本屆中央委員會成員平均年齡55.2歲,比上屆平均年齡小3.9歲;本屆委員中大專以上學曆的209人,占73.3%,比上屆提高17.9%;有高級技術職稱的57人,占20%,比上屆提高6%。顯然,在發揚黨內民主,促進領導機構年輕化、知識化方麵,十三大又邁出重大的一步。

會議接著以舉手表決方式,分別通過了關於十二屆中央委員會、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通過了關於黨章部分條文修正案的決議。會議經過8天緊張熱烈的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在民主團結的氣氛中宣布閉幕。

11月2日,舉行十三屆一中全會,中顧委、中紀委委員列席了會議。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構。中央政治局委員:萬裏、田紀雲、喬石、江澤民、李鵬、李鐵映、李瑞環、李錫銘、楊汝岱、楊尚昆、吳學謙、宋平、趙紫陽、胡啟立、胡耀邦、姚依林、秦基偉;政治局候補委員:丁關根。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趙紫陽、李鵬、喬石、胡啟立、姚依林。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趙紫陽。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喬石、芮杏文、閻明複;候補書記:溫家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鄧小平;第一副主席:趙紫陽;常務副主席:楊尚昆。全會批準陳雲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薄一波、宋任窮為副主任。批準喬石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陳作霖、李正亭、蕭洪達為副書記。政治局常委向全會提出:鄧小平雖然退出了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常委會,但他作為黨和國家重大問題決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沒有改變,在重大關頭仍然需要他掌舵,這是黨的事業的需要。這個意見得到全會的讚同。【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5頁。】同一天,鄧小平會見日本客人時說:“我已經退出中央委員會,我相信年輕人一定會幹得很好。”【《人民日報》1987年11月3日。】

中共十三大是一次民主的大會,團結的大會,開放的大會,全麵推進改革和建設事業的大會,也是使黨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大會。這次大會對改革開放以來豐富生動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創造性的理論概括,第一次係統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提出了黨在這個階段的基本路線,製定了全麵改革的基本方針和行動綱領,展示了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奮鬥。

三、明確曆史方位:初級階段論

鄧小平說:“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頁。】從50年代三大改造時起,黨的主要領導人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偏重於所有製、生產關係的變革和思想領域的革命,長期忽視了生產力的發展,搞窮過渡。而事實上,我國的國情依然是生產力十分落後,國民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非常低下。中國的社會現實與馬克思、恩格斯描繪的未來社會的美好畫卷存在巨大的落差。在社會主義的曆史長河中,我國的航船行到了何處?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沒有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