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皇太後薨(1 / 1)

永慶二十五年

“皇太後,薨(hōng)了!”嗓尖的閹人奴才帶著哭腔高喊,喊遍整個仁壽宮。

朝堂之上,龍椅上伏坐的英俊身姿,是高貴的當今聖上。

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

與往常不同,今日皇上黑袍加身,黑袍上盤踞的是金蠶絲繡成的天龍,皇上低垂著頭。

金鑾殿之上,仿佛籠罩著一絲陰沉,百官都不得抬頭。

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簷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

但今日,黑綾盤在掛在殿柱之上、掛在金梁上,甚至,在大殿門前的兩頭石獅子身上,都掛著黑綾花球,史無前例。

卻無人上奏,無人反駁……

殿前文武百官,黑白長袍,去斜巾,垂帽,久久無音……

整十年,永慶帝不顧先皇太後旨意,重金營造“地下宮殿”,皇太後棺槨由雲南金絲木製成,四十九道漆彰顯皇家威嚴。

安寧皇太後陵墓選址東陵,牌位居先帝太廟,廟號太和。

出殯當日,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太夏國典製,走在最前麵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後有一千餘人,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輪流抬送。棺槨後是重兵,接是文武百官,皇室宗親的隊伍連綿不斷。

再延後是高院主持、和尚、道士、尼姑、道姑。他們身著法衣,手著法器不斷吹奏,誦經。

行先帝還未及的最高禮樂製整十日,永慶皇帝及朝廷重臣,不食酒肉、不聽音樂、不嬉笑,穿沒有任何服飾的衣服居喪三年有餘。百姓為之戴孝不在少數。

轟動全國之人,乃是安寧皇太後。閨名莫南汐。東南之秀,潮汐悠悠。

永慶年間十年,是史上盛世,是眾先祖,曆史政治高潮都未及的盛世,而帶太夏國達到盛世的,是在位永慶皇帝的親生母親,封號安寧的皇太後。

先帝駕崩三日前,躺在病榻擬詔書,身邊隨十年有餘的蘇公公立於百官之上,傳旨“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禦寰區,必建立元儲、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慶、端在元良。

嫡子永慶、日表英奇。天資粹美。莫南汐遵太皇太後、皇太後慈命。載稽典禮。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

於永和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永慶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係四海之心。

念永慶年幼,茲命皇太子永慶為主,持璽升立政殿,安寧皇太後為輔,為皇太子永慶分擔國事,皆啟二人決之……”

當聖旨一出,百官皆以憤怒相待,卻不能違抗皇命。

永慶皇帝六歲登基,安寧皇太後垂簾聽政,卻毫無野心,一心助幼子永慶揚名立萬,穩固朝政,一心為民。

她不同於其他女子隻貪圖榮華富貴,把國家治理推到頂峰,達到太平盛世的一番景象,史無前例。

至此,安寧皇太後為永慶元年至永慶十年帶來盛世,為民造福,為幼子打下天下,奠定最好前程。

永平九年

永慶皇帝十五歲,正式繼位管理朝政。

安寧皇太後安心養老度日。

皇太後病薨(hōng)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