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孔子,是中國的“聖人”。他的思想、他的學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迄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應該說,它是我們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對富孔予的“聖”,他的思想、他的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言論而體現的。而他的言論,除過六經及《論語》、《孔子家語》等專書以外,其他各種傳記百家書中,幾乎無不有載這些散見的言論,與《論語》等書所載,具有同等的價值,“足以羽儀經業,導揚愉風”,是學習、研究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而帷其散見,人們要想全麵、係統地了解、學習、研究孔子,就十分地不方便。而將這些散見的材並揮集成開,自然也此十分地必要。古人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很早擾開始了這方麵的工作。
梁式帝蕭衍,是現知進行這一工作的第一人。他曾經輯有《孔子正言》二十卷,可惜已經不存。後來又有王勃,輯《次論語》十卷,也不存。到了宋代。楊簡抖《先聖大訓》十卷、降據揮《孔子集語》二卷。還有海士達,揮《論語外篇》二十卷。其中以陣書最為流行。清代前期,曹廷棟又揮有《孔子逸語》十卷。
清務慶晚期,陽明孫星行,“博搜群籍,練核異同”,重加東輯。內容多出降書六七倍。而仍題名《孔子集語》。孫書慕輯的大例:“《易》十翼、《禮》小戴記、《春秋左氏傳》、《孝經》、《論語》、《孟子》,舉世誦習,不載;《家語》、《孔叢子》,有成書,不載;《史記·孔子世家、弟子傳》,易檢,亦不載。其餘群經傳注、秘緯、諸史、諸子,以及唐宋人類書,巨篇隻句畢登,無所去取”,並皆注明出處篇卷。可見他的輯錄範國十分廣泛,幾無失漏孫書初稿樣成以後,又經其友人嚴可均略仿《說蕪》、《新序》體栽,重加理釜。嚴氏“覆檢群書,是正偽字,更移次弟,增益陰遺”,最終編定。所以我們現在一般所說、衍用的《孔於集語》,實際上是孫、嚴二人的共同成果。
孫、嚴《孔於集語》,共分十四篇十七春。其中《勸學》
第一,是有關勸人學習方麵的言論,共條;《孝本》第二,是講孝遺的言論。因為“君子以孝為行身之本”,所以稱為“孝本”,共條;《五性》第三,是關於仁、義、禮、智、信的言論。五者曹人的品性,所以稱為“五桂”,共如條;《六藝》第四,是關於六經的言論,分上、下春。上卷講《周易》、《尚書),共條;下卷講《詩經》、《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及小學、共105條;《主德》第五,走關於君主品德方麵的言論,共5條;《巨術少第六,是講為巨之遭的言論,共條;《交過》第七,是講交際、交友之遺的言論,共56條;《論人》第八,是關於人物評價、評列方麵的言論,共條;《論政》第九,是關於四家大玫、國計民生方麵的言論,共33條(博物)第十,是反映孔於博學多識的言論與行事,共條;《事講》第十一,咯具年講性質,分上、下兩春。上卷是關子孔子身世及前豐生主要事跡的記載及言論,共56條;下春主要是關於孔子不得誌時期的種種遭遇、行事、言論及晚年、身後之事,共58條;《雜事》第十三,是關於孔子身形相貌、才力,為人、生活習慣、及生平所遇雜事、項事的記線及言論,共5條;《遺魂》第十三,是魂緯方麵的言論,即關於政治、人事方曲的速信預言,共條:《寓言》第十四,均是窩有言外之意或非正麵說教的文字,多出於依托,分上、下卷。上券多勸俞、諷利,有孔子對他人的勸諷,而主要是他人對孔子及其弟子的譏諷,共5條;下春基本上全是道家學派對孔子的批駁與潮諷,共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