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天用出大羅移,一行十一人直接傳到了華山山腳下。
剛剛一到華山山腳下,胖子就突然問道:“老大,你帶了拜帖了嗎?”
“拜帖?”一時間不明白胖子是什麼意思的傲天,不解的說道:“胖子,我們帶拜帖做什麼?”
還沒等胖子張嘴說話,寶貝連忙搶先說道:“天哥,我知道!古裝電視劇裏麵經常演,去大門派,主角都要帶拜帖拜山,不然大門派不讓他們進去!”
傲天捏了捏寶貝的小鼻子,笑著說道:“我們去打架報仇,又不是拜山,我們帶拜帖做什麼?你以為拍古裝電視劇嗎?帶拜帖?我還給他們帶導彈,已經很對得起他們了。”
領悟過來的胖子,說道:“也對啊!我們去打架報仇,又不是拜山,帶拜帖做什麼?”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120公裏,海拔2154.9米。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古代中國心髒地區,--古稱“天府之國”的長安關中地區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1982年,華山以陝西華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它的曆史衍化可追溯到1.2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峰”。還有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係。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道教名山;《華山記》謂“山頂池中,生千葉蓮,服之羽化,因名華山”。道教稱第四小洞天,名其嶽神為金天王。有四仙庵﹐傳為譚紫霄﹑馬丹陽﹑劉海蟾﹑邱處機修煉處,陳摶亦隱居此山。《華嶽誌》稱陳摶隱於雲台觀,歿於張超穀石室,葬於玉泉院。有避詔崖﹑希夷祠﹑希夷睡洞和睡像等遺跡。傳華山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也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有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蕭引鳳”等。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峰(亦稱朝陽峰),朝陽台為最佳地點。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210餘處,有淩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麵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